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

2016-12-15 15:10龙洁
教师·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

龙洁

在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极大关注,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重大研究课题。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以下简称“贺家土小学”)是一所有着近60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老校。近几年来,在学校“知行合一,精微至大”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倾心于国学教育的研究和信息化校园的打造,致力于“现代人”的培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现代人”。“现代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通过哪些课程来培育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的教育行动研究。

一、基于人的现代化与学校育人目标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是目前全球非常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我国,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对教育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始于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多年来,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深化,正努力朝着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迈进。

教育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即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促进人的发展。或者说,教育现代化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教育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也必须通过培养人即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去间接实现。因此,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还是人的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就是把“传统人”变成“现代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现代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打上现代精神的烙印,是否具有现代的精神气质。

现代人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平等开放。秉持民主平等观念,认为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尊重他人人格,能尊重并宽容不同看法。心胸开阔,乐意接受新思想、新经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而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二,独立自主。表现在独立做决定、独立解决问题,不过多依靠依赖他人,尽量少受别人的影响,有个人主见,独立于传统权威,不人云亦云。第三,乐观进取。对人对事都持乐观的态度,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如相信个人努力可以克服恶劣环境,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过上幸福生活等。拒绝对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采取被动、顺从和宿命的态度。第四,科学理性。掌握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探求未知世界并寻求因果关系。不信鬼神,不把一些现象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能理性看待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的关系。相信理性的力量,并积极运用理性去积极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即“现代中国人”。基于以上认识,鉴于贺家土小学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办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小学”的办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把“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力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本土和国际相结合。具体而言,该育人目标包括四个方面:①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③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自主学习者;④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

这四个目标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要具备哪些素养、特别是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指向“育人目标”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而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国民的核心素养的高低。那么,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呢?于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启动了“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发起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之后,欧盟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以及日本的研究报告《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等,都体现出社会变革对于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的呼唤。

因此,可以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21世纪关键素质”。这些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21世纪,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培育现代人,落到最后就是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这个新时代现代人素质的具体表现。

为了让育人目标有更清晰的指向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传统,从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入手,从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初步提出了贺家土小学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即创新与实践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身心素养、审美素养。这六大核心素养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见图1)。

图1 贺家土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图采用同心圆形图表示,共分为四层,这四层分别是:

第一层:学校育人目标——“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

第二层:学校育人目标的四个维度。

第三层:学校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第四层:各类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贺家土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具体的达成目标如下:

(1)创新与实践素养。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国民素质也是我国学生素质的最大短板。2015年全球各国创新能力排名,韩国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我国排在第22位。就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而言,日本到2015年共有21个科学家获此大奖,中国到2015年才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这种差距,是创造性的差距,也是主体性整体的差距。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发展,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新发展”理念实为我国最需要的发展理念。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的新命题,创新与实践素养成为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素养。

我们的学生应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2)公民与社会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成为我们的根,我们的灵魂;同时,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因此,我们的教育既要让学生扎根中华,又要面向世界,做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我们的学生要有诚信友善,尚礼谦和,崇德弘毅的道德品质;要有坚守担当、心怀天下、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要有热爱家人、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要有开放的心态、全球化意识与跨文化平等交流和友善相处的国际视野。

(3)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对人们的一种更高要求,也是人们在信息环境下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的学生应具有信息意识,具备对信息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能正确地使用计算机等信息媒体工具,能有效地选择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数字化学习,拓宽学习渠道,改进学习途径,提升学习力。

(4)终身学习素养。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素养,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的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大胆质疑和反思,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学习;能把学习所得充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5)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身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之基础。

我们的学生要养成健康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练就强健的体魄;要有乐观的心态、阳光的心理,要热爱生活,学习微笑,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具有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危险有逃生自救的能力;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养成坚韧、拼搏、竞争、友善、合作、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6)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源于我校校训“求真、至善、唯美”的最高美学境界。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意识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应能感受和追求各种美好事物,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知美和欣赏美,受到美的熏陶;具有艺术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具有艺术表达的兴趣和创意表现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提升生活品质。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能有效促进教育从过去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生成。同时,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既指向学校育人目标,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搭建了载体和平台,又为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路径。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构建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习得的,是可教可学、可培育、可塑造的。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靠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探索并构建一个适合学生需要和多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学校现代课程体系(见图2),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1. 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从“知行合一,精微至大”的理念出发,遵循儿童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的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着眼于“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的培育,构建了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四大类的现代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学生素养的根本途径,包括五大领域,即品德与社会、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它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认同、公民道德、全球意识、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等。

拓展课程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是基础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它分为四大类,即阅读类、创意美、情趣类和健身类,指向的是阅读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和身心素养。

实践课程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体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特色课程满足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校育人目标的需要,分为国学课程和国际课程。主要指向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培育。

总之,学校现代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力图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之中,既扎根中华,又面向全球,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成就具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2. 课程的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贺家土小学课程的实施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蓝本。我们以此为框架,根据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创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但国家课程具有普适性,很难顾及到地域、校情和学情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必须校本化,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于是,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课程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选择、处理、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创造性地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如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就会以教材为蓝本,选择相关的文章予以拓展和补充,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

在学校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也非常喜欢,对于这类课程,学校会对它不断地修订、优化和完善。相反则予以淘汰。比如,主题突出的校园节日课程,凸显学校国学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注重实践的绿色营地训练营课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象棋围棋课程等,这些课程消除了学科边界,拓展了学习领域,注重了“大综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受到学生的欢迎。

另外,我们还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开展了“基于信息环境下多元分层个性化作业系统”的深入研究。该作业系统根据不同学情对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业。系统监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产生自动评价与解答提示,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作业与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学生可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2)国学课程的特色化实施。自2009年学校将“培育现代中国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以来,国学教育逐步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和品牌,国学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了国学教育特色课程群,促进学校国学教育的不断升级。通过环境、中华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文化、传统体艺修养等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学生对国家认同感和为国家奉献的决心,从小让学生扎根中国魂,打上中国印。

注重环境熏陶,认同民族文化。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增强学生的情绪能量和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形成无形教育力量的教育环境,是学校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和领域。贺家土小学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入手,精心设计校园物质文化,形成了“一园(静心园),两塑(书山学海和玉笋雕塑),三廊(艺术长廊、科技长廊、文化长廊),四馆(国画馆、国文馆、国风馆、国乐馆)的国学特色文化,让学生“浸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诵读文学经典,感悟国学魅力。中华文学经典丰富立体,博大精深。少年儿童阅读大量经典,定能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起他们的自豪之情。我们按照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到《论语》,从唐诗、宋词到元曲等纳入课程之中,让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感受文学韵律,感悟国学魅力。我们还把《千字文》的诵读融入到段位拳中,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体验中华拳术的特质,感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如除了该校本课程开课的时间外,还安排了“一日三部曲(晨诵、午练、暮省)”中的15分钟的晨诵,主要是诵读经典;学生在“学校楼层开放图书柜”和“班级图书角”进行阅读,解决了以往学生受阅读时间和地点限制的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开设了国画、书法、围棋象棋、武术、民乐、手工制作折扇、脸谱、灯笼以及传统节日等校本课程。为使课程深入开展,我们还充分开发了国学课程资源,如中国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中国瓷器、汉字发展史等丰富的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生成二维码,形成我校独有的《国学》网络课程,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交流。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极大积淀了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为学生打上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另外,我们还把传统文化内容与教育实际结合的相关主题,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汉字五千年》《国风》《我是谁》等大型文艺节目,让孩子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式。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培育出核心素养的。于是,我们从区域层面出发,整体性推进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以《芦淞区主体性课堂指导意见》和各学科主体性课堂评价表为蓝本,通过集体备课、主题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主体性课堂督查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主体性课堂的落实。因此,我们必须从关注教师的教中走出来,聚焦于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趣状态、参与状态、交往主体和思维状态等,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继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它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的探索和研究之路才刚刚开始,如何建构更科学、更系统的现代课程体系?如何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课程,让课程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源泉?通过哪些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满足课程研发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这些将是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建设”发展道路上的研究课题,也将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学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校推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