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节俗文化的路径和策略

2016-12-15 21:30吴慧涵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强国民众传统

王 娜 吴慧涵 匡 野

(1.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北京.100035)(2.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得以完整保存、延续至今的国家,虽然坐拥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文化“多”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解决。针对如何打造文化强国这一议题,笔者从节庆传播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传民族节俗,塑文化强国”这一命题,着重强调重视对内、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节俗文化是我国实现文化兴国、打造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

一、“遵”历史规律

(一)打造文化强国已迫在眉睫

从目前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打造文化强国是我国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2010年随着我国GDP成功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我国已经能够在政治地位上和经济领域里与美国、日本等世界强国并驾齐驱,但是在文化影响力上与其他世界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当前国际发展局势来看,打造文化强国是我国抵御外来风险的有效途径。当前,西方文化霸权假借新自由主义之名,对第三世界国家不断进行文化压迫,使得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逐渐开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来诠释本国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想方设法地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与话语,使得众多优秀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产生民族认同危机。

因此,不论是面对自身的需求,还是迎接外部的挑战,我国积极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强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打造文化强国应“不走老路、不走邪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和强大生命力主要在于其能够有效地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各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打造文化强国这一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可以理解为,在打造文化强国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过程。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表明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党领导人应放眼全球,聚焦世界,采用国际化的战略眼光进行文化强国的打造与建设。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则意味着,文化发展和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的全部,应坚持采取中西结合的发展理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症下药”。

例如,纵观全球,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国,无不在文化娱乐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过人的优势。在美国,以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巨头以电影为传播媒介和娱乐手段,将美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输送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日本,以宫崎骏、手冢治虫、青山刚昌等为代表的动漫大师、动画导演,使动漫产业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难看出,美国与日本等文化强国在发展过程中,无不都在积极寻求将其自身优势最大化。见贤思齐,我国在打造文化强国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深入发掘其中精髓,树立中华民族形象。

二、“重”传统节俗

节庆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承载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聚合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因此,传统节俗能够很好地集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重视传统节俗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打造文化强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了解节俗是解读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节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以及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如壮族铜鼓节、侗族花炮节、傣族泼水节以及彝族火把节等等,都蕴含着各自特定的主题内容和独有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这些节日年复一年的定期举行,广大民众在自觉自发的仪式化参与过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对于节俗活动进行深入了解与精确解读,是有效挖掘和诠释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主要途径。

(二)传播节俗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首先,传播节俗文化能够有效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对于节俗文化的传播能够促使民众深入了解和学习节日当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从而加强和提高民众自身的综合素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传播节俗文化能够有效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大国,虽在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更应加强后天对于传统节俗以及少数民族节俗传承问题的重视。

最后,传播节俗文化还能够有效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自我认同感。欧洲早期浪漫主义民俗学曾经指出,民俗是真实的,也是自然的,在其中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和共同意识。从远古部落篝火狂欢到近代民众春节、中秋合家团圆,节俗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众多仪式性环节,以及以家庭、群体为单位的参与性活动无疑是在强调和强化民众个体所应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塑”文化强国

如上所述,了解和传播节俗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就现阶段而言,通过对节俗的了解和传播来塑造文化强国形象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及规划。

(一)对内加强节俗的传播与开展

第一,要特别注意区分城市语境与乡村语境的不同特征与特性,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民众与乡村民众等不同阶层民众在行为习惯以及个人需求等众多层面的不同。节俗的传播与开展要因地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城市语境中,民众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在组织和举办各种节俗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结合现代化、商业化的模式与手法,与世界接轨,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节俗文化活动,讲求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而在乡村语境中,传统节俗文化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根基,在追求活动形式多样、形态丰富的同时,更应注重反应淳朴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展开多种多样的原生态节俗活动。

第二,在尽可能保留节俗原貌的情况下,采取适度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开展活动大多是由政府牵头,并按照行政方式进行运作,政府角色过重,政治意味过于浓厚,市场化资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对于活动期间的广告资源,活动冠名权等等方面的资本运营理念淡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节俗文化传播与开展工作的进一步持续。而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大部分的节庆活动被非营利性组织所拥有。例如在法国,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播与开展工作绝大多数是通过委托民间组织托管的方式而实现的。当今法国已经拥有这类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古迹信托、青少年与文化遗产古迹国际协会、历史建筑促进会、法国传统宅院促进会等。

第三,节俗活动的传播与开展应更加注重统一的规划和宏观的布局。当前对于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开展工作主要还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保护形式过于单一。在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开展问题上“各自为政”,各地方政府基本都只局限在和着眼于自身利益,各地区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甚少,完全处于一种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的状态.。如果对于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开展活动能够由“点”的发展,形成“面”的连结,将会大大提升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竞争力,将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开展问题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对外注重节俗的普及与认知

外国友人相较于我国民众来说,拥有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底蕴。除去专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及部分在中国有过生活、工作或学习经历的人外,其余绝大多数对于中国文化是相对陌生的,对于我国节俗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度几近为零。因此,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重节俗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以及特色性,培育节俗文化在外国民众中的普及度以及认知度。

目前,外国民众对于我国文化的关注与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归结为两种模式,即“入境了解”与“境外了解”。入境了解主要是指外国民众通过或旅游、或工作、或学习的方式进入中国境内,对中国的文化与习俗进行直接的接触、熟悉与体验。境外了解则主要是指中国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等传播到国外,外国民众能够在其居住地接触和了解到中国文化。

针对“入境了解”而言,目前来看,形势乐观、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到中国境内旅游,在游览江河山川、名胜古迹以及品尝特色美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风土人情以及节俗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而对于“境外了解”这一模式来说,按照跨文化宣传与传播的规律,一种文化想要融入另一种文化首先应遵循认知——欣赏——参与这一基本规律,并需要注重这三方面的相互结合与过渡,即在节日活动举办期间积极宣传节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让外国民众对我国传统的节俗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同时,可以在唐人街或中国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集中展示各种节俗手工艺品以及民俗节庆活动和仪式,让外国民众能够直接欣赏到节俗文化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办有一定参与性、特色性和趣味性的节庆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包饺子大赛、用筷子比赛、自制花灯评选等活动,甚至在条件和场地允许的城市中,还可以展开广场巡游、民众狂欢等大型活动。此外,还应将中国传统特色美食如年糕、糍粑、冰糖葫芦等等一同奉献给外国民众,进而从视觉、听觉以及味觉上,让外国民众全方位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李彬.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王春雷,赵中华. 2009中国节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强国民众传统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纺织强国再出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学习强国”礼赞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秦晋争霸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