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元
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各阶段的教育主体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支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教育。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袭来,以及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既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也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因此,研究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国学元素的融入之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技工教育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国学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弘扬国学文化,对“中国梦”建设与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国学元素的融入之道,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益思考与启示。
一、激发兴趣,丰富国学内容
客观来讲,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在国学元素的渗透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内涵丰厚、对人生有正面影响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有效性。
1.融入现代元素
一方面,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国学作品讲解中,教师会按照既定流程和模式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主题、人文价值等展开讲解,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学生犹如听“天书”,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这就无法起到国学教育的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当代学生对流行音乐、影视剧、漫画等现代元素有着较强兴趣,若是在国学元素的语文课堂融入中巧妙注入现代元素,一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国学学习兴趣,打造鲜活生动、直观形象的语文课堂。
具体来讲,教师不仅要善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要善于利用《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等现代流行音乐加强传统诗词教育,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西游记》《汉武大帝》《康熙王朝》等景点影视剧弘扬国学精神。
2.丰富国学内容
要想充分发挥国学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单靠经典文化的简单释义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国学内涵和精髓进行挖掘,让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文本意义空间内得到灵魂洗礼与升华,进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当前,技工院校语文教材中蕴含国学文化元素的作品不是很多,学生无法通过语文学习对国学形成正确认识,文学素养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拓展和丰富国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学习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国学经典文化作品,如《道德经》《千字文》等,让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有所收获、进步和提升。
此外,在丰富国学内容方面,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相关主体还要注重本土课程的研发。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地方文化特色各异、魅力多彩、人才辈出,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传统气息浓厚的地方文化体系,而这些地方文化元素很容易被地方学生所接受。因此,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注重本土课程的研发,是丰富语文教学国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是实现语文教学国学元素全面融入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活动,彰显传统魅力
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功能。通过课堂活动的创新,彰显国学传统的魅力,让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用民族文化智慧武装自己,实现国学元素语文教育的高效渗透与融入。
1.创新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篇细分为主题不同的小板块,如民俗民风、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在教师制订详细主题和实施框架后,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展开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并发布到班级群里,再由班委会成员负责最后整理。
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一定要注重联系生活和教学实际,如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来临前,教师可组织开展猜灯谜、编中国结、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当进行“母亲河”主题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诗朗诵、畅谈会、读书会等活动;在进行有关传统艺术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开展软笔书法比赛、剪纸学习、文房四宝知识扩充等活动……
此外,诸如走进水浒、京剧脸谱识别、古典音乐赏析等国学色彩浓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创新主题实践活动
国学文化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已经成为弘扬国学精神,培育民族品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主题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和实践,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获取知识,完成内在的自我升华与提高。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先人祭拜活动,在对先人和先烈的缅怀中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国观;在春节期间,可组织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写春联、拍摄主题照片、撰写拜年短信等,并鼓励他们在班级公共交流群中分享,让他们深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创新课堂实践活动
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的创新,巧妙融入国学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组织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国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动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同时鼓励他们自己写诗,让他们深刻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活动创新,不仅能够彰显国学传统的魅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外拓展,注重精神引领
要想实现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国学元素的全面融入,教师还要学会抓住教学契机,适度进行课外拓展,利用国学文化中的人物、精神触发学生情感,注重精神引领。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国学文化树人铸魂的重要作用。
1.开辟“精神导航”专栏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这里所说的“真人”就是性格、德行、教养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和真正养成的人。而国学经典教育能够促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文观,将优秀的思想成果和文化精髓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质,实现学生情感、智慧的全面提升。
加强语文教育中国学元素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能克服因教育的专门化所带来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技工人才的单向倾向,使技能人才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才是当之无愧的德技双修,才是独具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可在班级教室里开辟“精神导航”专栏,用于整合蕴含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的英雄人物事迹或传统故事。
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通过专栏向学生介绍屈子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等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及相关历史知识。课堂上对相关文章的文本分析,能够让学生对国学内涵产生形象的感知,而课外拓展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介绍,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快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实现了国学文化对学生精神价值的引领作用。
2.营造国学教育环境
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改革推进中,学校要结合实际,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通过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国学教育环境,以促进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融入。
例如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文化长廊,为学生们介绍古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或历史事件;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国学经典内容,构建多元化、开放化的国学主题校园文化;利用教室墙壁、教学走廊等空间,悬挂名人名言、经典诗词、著名画作等,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此外,利用广播电视、社交媒体、传统纸媒等渠道,积极营造国学教育环境。央视《开心辞典》栏目组早在2009年就面向全国组织过国学知识竞赛活动,即“开心学国学”。主题曲《龙文》的歌词与节目主题十分契合,更为可贵的是当时的学术顾问是尚未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尽管大家对节目的评价普遍不高,但在国学环境的校园建设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另外,近年来流行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是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国学教学的重要媒体资源,也是营造国学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3.契合时代精神
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学,才能赋予国学新的生命内涵和时代魅力。如果语文教学国学元素的融合流于口号,或偏颇地认为国学复兴就是要“穿长袍、摇晃脑、之乎者也”,那便误解了国学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因此,只有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精神内涵,将国学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体系,才能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
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会出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盛景,主要是因为当时文化传承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可以说,国学不仅能够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而且能够与全球多元文化相补充。
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充分明确国学的这一特征,并注重契合时代精神元素的挖掘与利用,充分发挥其时代精神培育与引领作用,坚定“中国梦”建设的信心。
可以说,将国学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净化引领,这是国学文化对我们最宝贵的馈赠。
四、小结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国学元素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渗透与融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国学内容,而且要加强活动创新,彰显传统魅力,同时要适当进行课外拓展,注重精神引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国学文化对学生精神品质净化引领作用,提高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