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丽
去过张家界的朋友一定会记得那条柔美的索水河,给本来就很美的武陵源,增添了一份娴静之美,河水静静向东,流到一个叫江垭的地方,这里是南北大侠杜心武的故乡,也是在这里,索水河静静融入娄江,就在这两水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同样美丽而低调的林场,叫江垭林场。
20年前的夏天,我还记得那天雨后的彩虹,仿佛预示着我的幸运。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垭林场工作,这个几乎和共和国同龄的国有林场,以优质的杜仲闻名中外,当时的林场建有杜仲茶、杜仲酒、杜仲工艺品等一系列加工厂,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在企事业单位中位列前茅。作为刚刚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我,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
然而,工作后,我却发现林场人浮于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00公顷的林场,依附的人口却达1100多人,领工资的有400多人,而收入来源仅靠采伐杜仲原料和木材。1998年,我从温暖的春天掉进了寒冬,被分流下岗,开始了长达12年的辛酸打工生涯,远离家乡、父母、孩子。在物价飞涨的年月,林场人日子过得很艰辛,思想动荡,人心不稳。当时流传着一段笑话:“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挑土的,一问才晓得是江垭林场的。”在改革前夕,林场干部职工379人,负债达1300多万元。
2015年,值得我们林场人永远铭记。中央和省委先后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的相关文件,林场改革的春风吹遍三湘四水,林场人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通过改革,江垭林场收获了哪些红利 ?一是有了身份,明确林场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二是有了户口,在财政有了账户,落实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三是有了保障,解决了职工的社保医保。四是有了后劲,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林场相继完成了棚户区改造、林区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今年,市民政局又拨付200万元专款,准备建一幢700多平方米示范性老年活动中心。同时,林场正在积极做好“森林康养基地”、“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申报工作。通过这些项目建设,江垭林场将彻底走出低谷。
艳如夏花,改革后的林场活力四射。为建设秀美林场,今年,林场计划改扩建11个护林哨棚,添置20万元的森林消防专业设备,修建10个消防专用蓄水池,扩改林区原有的三纵三横防火带,加大对有害生物的防控力度。
“一松一枝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仿佛是形容我们林场秀美的生态。经过改革,我们彻底放下包袱,能够从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变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相信借助中央和省里的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源源不断的“活水”,一定会实现“秀美林场”建设目标,再创国有林场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