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栾兆琳
人在面对新事物时,都会先恐惧,再熟悉,食物之于孩子也是一样。
“我不吃菜菜,有股味儿;鱼汤太难喝了,蘑菇也不好吃。我想吃炸鸡腿、喝可乐……”七岁小男孩乐乐,每顿饭都是一场拉力战,成天挑食更让父母头痛不已。孩子为什么挑食?挑食到什么程度是“病”?挑食对身体成长是否有影响?“父母树立幼儿正确膳食的科学观点,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挑食、偏食的关键所在。”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轻微的挑食偏食,不属于医学上的进食障碍,但却属于进食问题,最重要的在于用“三斧头”改变家长的理念。
“斧头1”:让宝宝对食品“眉开眼笑”
对食物有偏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对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饭桌是他们的战场,他们通过发脾气、使性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命令会变为孩子的一种折磨,以至于他们以后看到同样的食物都会厌恶和拒食。
人在面对新事物时,都会先恐惧,再熟悉,食物之于孩子也是一样。因此,要引导儿童克服对新食物的恐惧,需要早早引入,从4至6个月开始,循序渐进,并保证一定的喂食次数,适应新食物通常需要15次以上。
生活中,家长带孩子到超市或菜市场采购食品,让他对食品产生兴趣,促使孩子勇于对新食物进行多次尝试。同时,把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和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喂。开始时,以孩子喜欢的东西为主,不让他感觉到吃的食物当中,有他不喜欢的,慢慢再把他不喜欢的食物加量,使他耐受。
增加饮食趣味,用趣味名称称呼食品,或者是做成各种形状,这能激发儿童对食品的兴趣,这尤其对那些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食物不感兴趣的孩子有效。平时,让宝宝多做口腔训练。现在吃的东西太细,这会使口腔缺乏运动,对很多食物产生触觉防御,造成儿童偏食。
“斧头2”:父母喂食也要“讲规矩”
家长吃什么,通常孩子就会跟着吃什么。有些人说,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很好,为什么一回来就不好好吃了?其实,这是家长在家里没有做好榜样。除了父母的示范之外,影视作品、广告对儿童的进食也有相当的影响。
吃饭时,关爱的碰触。友好的、有情感色彩的碰触会使儿童的喂养困难问题减少。因为亲子间良好的互动,可以减少双方的焦虑,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吃饭。宝宝拒绝吃父母喂的东西时,也不要板起面孔、甚至厉声训斥。更不要哄骗孩子进食,比如拿着玩具,等到宝宝一笑,一张口,把食物趁机塞进嘴里。
允许餐桌上一定的混乱,不要备着手绢随时给孩子擦脸,拿着小手绢,宝宝吃两口,父母擦两下,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可以允许一定的混乱,鼓励孩子做进餐的准备,比如拿勺、拿碗等。
鼓励宝宝独立进食,在进餐中注意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习惯,针对独立进餐的幼儿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幼儿体验自己吃完一份饭菜,享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吃东西,不要表现得过于高兴,甚至大呼小叫.
“斧头3”:进食更讲究“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目前流行的热词,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宝宝的餐桌上,更应该从细节讲究“工匠精神”,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让宝宝享受着健康饮食的“呵护”。
两餐的间隔时间是2.5~3小时,在这期间,限制零食或高热量食品,让儿童适当体验饥饿感,而后获得饱腹满足。在进餐活动中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估计食量进行盛饭,也能使幼儿进餐信心大增,第一碗不宜过多,吃完后再添。避免幼儿看到太多的饭菜,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食欲。
控制宝宝进餐时间,一般情况下,家长可等15分钟,如果孩子不吃,就把菜拿走。如果他想吃,就从此刻开始计时,限制在30分钟左右,过了这个时间,即使吃不完,家长也要把饭拿走。因为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用在吃上,超过一个小时的进餐时间是不可取的。
不要在吃饭时看电视、看手机、讲故事,在固定场所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进餐上,而不是游戏或其他的玩乐中。不要总想着把冰箱填满,如果要填,也要放你希望孩子吃的东西,不要让孩子随手就能拿到垃圾食品。部分家长认为果汁可以替代蔬菜,其实这是营养学上的误解,果汁会使瘦的孩子越来越瘦,因为替代了牛奶等液体营养品,但营养价值却不如牛奶等。
任榕娜,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全军优生优育研究所儿童保健研究室主任、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长儿科感染性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性疾病、儿童营养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