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定豪,王英,姚伦贵,李莉,蒙春红,吴昌鞠,潘成坤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黔东南557199)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脊椎动物种类变化情况
古定豪,王英,姚伦贵,李莉,蒙春红,吴昌鞠,潘成坤*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黔东南557199)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共进行了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第一次1985年~1989年,第二次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4年保护区的物种新记录也有零星的研究报道。与第一次科学考察比较,近17年来,保护区脊椎动物发生了一定变化:鸟类增加了34种,兽类增加了27种,鱼类增加了6种,两栖类增加了3种,爬行类增加了4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物种多样性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1985年~1989年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2005年~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科学考察,2008年~2016年保护区的物种新记录有零星的报道,主要涉及鸟类和两栖类。为了解保护区30多年来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区管理、决策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系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整理成文报道如下。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雷山、台江、榕江、剑河4县之间,总面积473平方公里,跨东经108°5′~108° 24′,北纬26°15′~26°32′;保护区最低海拔为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村,海拔650米,最高峰雷公山顶,海拔2178.8米。雷公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18.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之间。区内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水平分异较小,海拔1350米以下为低中山地带性常绿阔叶林;1350~2100米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100米以上出现山顶苔藓矮林(周正贤等,1989)。
2.1鸟类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路线调查法进行。根据调查区域的环境情况和不同生境分布的连续性状况设置调查路线,使调查路线尽量覆盖不同生境,工作时沿调查路线以1.5~2公里/小时的速度步行穿越,目视和用10×42双筒望远镜观察计数沿线鸟类,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及其个体数,对部分已熟知其鸣叫声的种类,也根据听见的叫声进行记录。参考《贵州鸟类志》(吴至康等,1986)进行种类鉴定。
2.2兽类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样线法、痕迹鉴定法和访问法进行调查。利用现有的小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布设。在沿样线调查穿越不同植被生境时,详细记录所见到兽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足迹、采食残迹、卧(窝)迹、粪便、毛发等,进行兽类种类的痕迹鉴定。访问法主要深入村寨进行调查访问,重点访问当地的老猎手和护林员等,还深入到集市,了解和调查商贩对皮张收购的情况及种类。种类鉴定依据《贵州兽类志》(罗蓉等,1993)。
2.3鱼类资源调查
采集方式包括鱼网(撒网和拦河网)和垂钓采集、集市收购等。种类鉴定依《贵州鱼类志》(伍律,1989)。
2.4两栖动物资源调查
主要采用样线法或样法,重点调查水塘、溪流和河谷附近,以及进入村寨找熟悉情况的村民进行访问了解。在样线调查时,还要根据地形、植被、河流走向等情况,在布设的样线外也进行扩展调查。种类鉴定依据《贵州两栖志》(伍律等,1987)。
2.5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和植被分布情况,利用现有的小路和公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并到村寨进行访问调查和深入田边地角采集鉴定种类。标本鉴定依照《贵州爬行类志》(伍律等,1985)进行。
3.1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第一次科考记录鸟类 13目 28科 121种(周正贤等,1989),第二次科考记录鸟类14目31科154种(张华海等,2007),鸟类零星报道有1种(李筑眉等,2008)。增加了34种,即:海南虎斑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普通鵟 Buteo buteo japonicus、秃鹫 Aegypius monachus、白尾鹞 Circus cyaneus cyaneus、鹌鹑 Coturnix japonica、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 sparverioides、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fallax、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saturatus、小杜鹃 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冠鱼狗Ceryle lugubris guttulata、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 perpulchra、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 faber、小云雀Alauda gulgula coelivox、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 ethologus、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eus、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oenicuroides ichangensis、 紫 啸 鸫 Myiophoneus caeruleus caeruleus、长尾地鸫 Zoothera dixoni、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 pusilla、矛纹草鹛 Babax lanceolatus latouchei、画眉 Garrulax canorus canorus、金胸雀鹛Alcippe chrysotis swinhoii、白腹凤鹛Yuhina zantholeuca griseiloris、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 davidiana、黄腹树莺 Cettia acanthizoides acanthizoides、山鹪莺Prinia criniger parumstriata、橙胸姬鹟Ficedula strophiata strophiata、铜蓝鹟 Muscicapa thalassina、三道眉草鹀 Emberiza cioides castaneiceps、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经统计记录鸟类14目31科155种,见表1。
表1 雷公山保护区鸟类统计表
3.2兽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二次科考分别记录到兽类52种(周正贤等,1989)和79种(陈继军等,2008)。第二次科考比第一次科考增加了27种,即:华南缺齿鼹 Mogera insularis、长吻鼹 Euroscaptor longirostris、大臭鼩 Suncus murinus、华南中麝鼩 Crocidura rapax、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小菊头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ensis、大马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亚洲长翼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狼Canis lupus、豺 Cuon alpinus、纹鼬Mustela strigidorsa、云豹 Neofelis nebulosa、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川西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毛耳飞鼠 Belomys pearsonii、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eps、海南小飞鼠 Hylopetes phayrei、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东亚屋顶鼠Rattus brunneusculus、黄毛鼠Rattus loswa、白腹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锡金小家鼠 Mus pahari、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本次记录兽类有8目23科79种,见表2。
表2 雷公山保护区兽类统计表
3.3鱼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雷公山保护区第一次科考记录鱼类有4目10科29种(周正贤等,1989),第二次科考记录鱼类有4目10科35种(陈继军等,2009)。增加了 6种,即:桂林薄鳅 Leptobotia guilinensi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steindachner、刺鲃 Spinibarbus hollandi、犁头鳅 Lepturichthys fimbriata、瓦氏黄颡鱼 Pelteobagrus vachelli、中国少鳞鱖 Coreoperca whiteheadi。现记录鱼类有4目10科35种,见表3。
表3 雷公山保护区鱼类统计表
3.4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两次科考记录两栖类种数都是36种(周正贤等,1989;陈继军等,2007),两栖类零星报道有3种(陈继军等,2014;潘成坤等,2016;姚伦贵等,2016),为镇海林蛙,无声囊树蛙,仙琴蛙为保护区的新记录。现保护区两栖类有2目8科39种,见表4。
表4 雷公山保护区两栖类统计表
3.5爬行类物种多样性变化情况
第一次科考记录爬行类有3目8科56种(周正贤等,1989),第二次科考记录爬行类有3目10科60种(陈继军等,2008)。第二次调查比第一次调查新增物种为4种,分别是多疣壁虎 Gekko japonicus、紫棕小头蛇 O.swinhons、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白头蝰 Azemiops feae Boulenger。现在有3目10科60种,见表5。
表5 雷公山保护区爬行类统计表
4.1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重点向社区群众宣传野生动物在农、林业生产上的益处,尤其在控制农、林害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让社区群众充分认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扭转“要我保护”转为“我要保护”的自觉行为上来,并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不法收购行为,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使这宝贵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2加大保护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雷公山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开展科研,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把雷公山作为其科研及教学基地。
4.3继续开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
实施和做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大造林绿化进程,提高森林覆盖率,使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得到扩大,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
4.4加大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工作
重点监测种群密度、物种组成、生境要求、受威胁情况等,从而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综合资料。
4.5建立繁育基地,提高经济利用价值
雷公山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许多种类都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例如,乌梢蛇、尖吻蝮等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棘胸蛙、棘腹蛙、鳖、蛇类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高,有强壮滋补作用;王锦蛇、乌梢蛇、尖吻蝮等这些种类市场需求比较大。可以建立人工繁育中心,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公关,对它们进行人工饲养,或进行由野外到家养的驯养繁殖,使其增殖繁衍,提供给市场。
[1]周政贤,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19,393-400,380-391,425-427,401-412,413-424.
[2]吴至康,等.贵州鸟类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3]罗蓉,等.贵州兽类志[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4]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5]伍律,董谦,须润华.贵州两栖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6]伍律,李德俊,等.贵州爬行类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7]张华海,张旋.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266-279
[8]李筑眉,王子明,等.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 [J].动物学杂志,2008,43(04):139.
[9]陈继军,谢镇国,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06):92-95.
[10]陈继军,张旋,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J].动物学杂志,2009,44(03):57-62.
[11]陈继军,张旋,等.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报告[J].四川动物,2007,26(04):826-830.
[12]陈继军,李仕泽,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记录镇海林蛙[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8):9797-9820.
[13]姚伦贵,潘成坤,陈继军,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记录仙琴蛙[J].贵州林业科技,2016,41(01):51-53.
[14]潘成坤,王英,陈继军,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一新记录无声囊泛树蛙[J].贵州林业科技,2016,41(01): 54-64.
[15]陈继军,张旋,等.雷公山保护区爬行动物调查报告[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02):25-30.
Q958
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22.047
古定毫,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
潘成坤,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