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终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2016-12-14 06:02
新传奇 2016年42期
关键词:汪精卫蒋介石时代

汪精卫:终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行刺者成了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奸。历史名声前后如此悬殊,在20世纪的中国,有哪位能超过他?历史的不可知性与无情变化,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在汪精卫身上呈现着。

在某场演讲会场大声疾呼的汪精卫

《时代》封面上的汪精卫

1935年3月18日,汪精卫出现在《时代》封面上。这一年,汪精卫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年届52岁,已是暮年。《时代》封面选用了汪精卫近期的一幅肖像素描,脸上虽透出干练,但神情略显疲惫。曾以风度翩翩而著称的汪精卫,传奇的丰采不复存在。

汪精卫与1934年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溥仪有一种特殊联系。1910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图谋刺杀溥仪的父亲、清王朝摄政王载沣,以表现革命者勇气,唤醒民众。当年,27岁的汪精卫英姿勃发,虽然因暗杀失利而身陷大狱,却因此天下闻名。“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的这一曲引吭高歌,其浩然正气令很多人为之钦佩,为之仰望。

这一年是宣统二年,皇帝溥仪刚刚4岁,不知是否有人在他面前提到过“汪精卫”或“汪兆铭”(汪精卫的本名)。然而,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宣布成立另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自任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院长,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军队、外交等,一方面与移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及老对手蒋介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与东北的“大满洲帝国”遥相呼应。之后,汪精卫甚至还亲自到长春访问,在日本军队的刀光剑影中与溥仪握手言欢。

1935年时,任何人,包括汪精卫本人,都还不可能预想到他后来的变化。

这一年,政治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汪精卫,站在历史旋涡之中。自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以来,是汪精卫而非蒋介石在前台负责处理中日外交关系——是战?是和?如何战?如何和?

汪精卫与蒋介石算得上政坛冤家对头。1927年之前,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资历与名望,以及与孙中山的个人关系,都超过蒋介石。1925年孙中山病危时,正是由汪精卫代笔起草了著名的《总理遗嘱》,这更增加了汪精卫的政治资本。

后来,尽管蒋介石借北伐战争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一跃而为国民党的第一巨头,令汪精卫不得不屈居其后,但从1927年起,汪精卫仍一直是蒋介石在党内的最大竞争对手,曾两次与其他反蒋力量联手迫使蒋宣布下野。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们才开始有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合作期。即便有“既生蒋,何生汪”的感叹,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当然也只能暂时搁置于一旁。

代称“鲸须汪”如何诞生

与汪蒋二人都很熟悉但更偏爱汪精卫的陈公博曾言:“汪蒋之无法合作,实在有种种原因。第一,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一个爱说话,一个爱缄默。一个感应很快,一个城府很深。两个人虽然共负大责,而蒋先生对于一切机密都不愿竭诚讨论。第二,他们两位先生表面虽然客客气气,而暗中还在争领袖……”

有意思的是,《时代》在描述汪精卫的政治经历时,把他比喻为鲸鱼的胡须——容易弯曲,也能予以反击。“上周,急欲了解南京政府意图的中国人,可以从研究汪颇像鲸鱼的须子一般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他总是容易弯曲,但也总会予以反击。”于是,“鲸须汪”成了他的代称。

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内容,当《时代》选择汪精卫为封面人物时,注意到了他对日态度的前后变化:正是这位汪先生在1932年说过:“哪怕日本可能派来100万军队,他们也会发现不可能征服中国……中日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直接谈判!”而现在却是他本人来与日本使节直接谈判,他在1935年说的话则是:“我们将尽量与日本一起缓和远东的经济紧张局面。”

《时代》说得不错。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汪精卫主政,他一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以积极主张抗战而著称。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即是亲汪精卫的粤系部队主力。

然而,在遭遇一次次抵抗失败和主政挫折之后,曾经主张积极抗战的汪精卫,完全改变了立场,成了坚决的“主和派”代表人物。在日本一步步咄咄逼人的挤压下,他的“鲸须”完全弯曲了,似乎再也无法舒展开来施以还击。主和——这可能是汪精卫与蒋介石当时在外交上采取的比较一致的立场,但他先后态度的明显转变,他所处的在第一线负责外交的位置,使他更容易招致国民党内主战派和情绪激昂的中国民众的抨击与讨伐。

当1935年来临时,主和的汪精卫似乎看到了实现与日本休战的希望。刚刚过去的1934年,虽然日本的挑衅依然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日本侵略的脚步也一下子停了下来。显然,汪精卫试图在1935年以向日本妥协、和谈来创造新的历史。于是,在《时代》于3月18日选择汪精卫作为封面人物时,中日关系如何进展,成为最重要的新闻背景。站在外交前台的汪精卫的“鲸须”,彻底弯曲了。

值得一提的是,汪精卫解释自己投敌的最大理由,是所谓“战必大败”。他主张辩解,称“以一个刚刚图谋强盛的中国来与已经强盛的日本为敌,胜负之数,不问可知”,因此“跟着蒋高调继续抗战,以蒋现有的兵力”,就要“国亡灭种”。只有先“恢复中日和平”,再“确立东亚和平”,才能“复兴中国、复兴东亚”。在汪精卫而言,他起初甚至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但到了实际谈判时,他才发现日方殊无诚意。后来的“日汪密约”,更是规定中国“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下至矿产,上至气象,内至河道,外至领海”,皆“毫无遗漏地由日本持有或控制”。

一个被暗杀的暗杀者

1935年7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对汪精卫主持的行政院提出弹劾。汪精卫于8月8日提出辞职,但被蒋介石挽留。继续主政的汪精卫,却再也无法避免万民声讨的命运。

他被刺杀的一天终于到了。

“暗杀的原因”——这是1935年3月《时代》讲述汪精卫1910年试图行刺摄政王载沣故事时所用的小标题。然而,刚被他们选为封面人物、被他们描述得尽善尽美的“鲸须汪”,8个月后,就因为他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被人刺杀——时间:1935年11月1日;地点:南京总统府大礼堂。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汪精卫和蒋介石被认为是卖国主谋,激进的爱国者把两人列为暗杀的对象。1935年11月1日至6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合影照相时,大礼堂里的秩序比较混乱。于是,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合影,返回会议厅休息室。

汪精卫见蒋介石迟迟不到,去休息室催促。蒋说:“今天秩序很不好,说不定要出事,我决定不参加摄影,我也希望你不必出场。”汪精卫说:“各中委已伫立良久,专候蒋先生,如我再不参加,将不能收场,怎么能行,我一定要去。”摄影刚完,爱国军人孙凤鸣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正在转身的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从后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进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暗杀者成了被暗杀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奸。历史名声前后如此悬殊,在20世纪的中国,有哪位能超过他?历史的不可知性与无情变化,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在汪精卫身上呈现着。孙凤鸣1935年的刺杀行动,虽未使汪精卫当即丧命,但那颗未取出的子弹,最终还是导致了汪的死亡。前往日本就医的汪精卫,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不治身亡。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在不到一年后取得胜利。

“鲸须汪”61年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

(《环球人物》2006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汪精卫蒋介石时代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民国刺客汪精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汪精卫的地下情人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