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绝命毒师”:从教授沦为毒枭
随着调查的深入,令警方更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这个规模巨大、自产自销的贩毒集团主要成员之一,竟是一个年近花甲的原医药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级重点高校的名誉化学副教授。而他之前的成就,令人咋舌……
陆咏
陈国良
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化学高材生,年纪轻轻就创立自己的医化公司。他曾在西安一所高校的化工学院担任技术负责人,同时被聘为名誉副教授。他主持开发的药,被称为“世界上治疗艾滋病疗效最好的药物之一、填补了中国在抗艾滋病方面的空白”,据说这种药只有美国和西班牙才能生产。
他叫陆咏,今年59岁。在三原禁毒民警破获的一个大量制造“丧尸药”的案件中,他是制毒嫌疑人。这样一名化学奇才,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毒师”的?
上世纪80年代,陆咏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后20余年,一直从事精细、有机、医疗化工合成的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工作。1995年至1997年,年纪轻轻的陆咏就担任了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公司技术负责人。1998年,他创立自己的医药公司,并担任总工程师和总经理,专门负责精细化工药物合成方面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工作。陆咏曾在一份专家简介中这样描述自己:“职务为总工程师,专业为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他的个人介绍显示:“毕业于精细化工专业,亲自开发抗艾滋病药‘司他夫定’,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国家专利,抗癌新药7-乙基-10-氰基喜树碱,同样填补了国内空白,之后获国家专利,获得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2000年,香港一家媒体报道,“司他夫定”是世界上治疗艾滋病疗效最好的药物之一,目前只有美国和西班牙能生产此药,此药被国家经贸委列为重点开发项目。陆咏曾说过,“司他夫定”的价格在国际上高达5.5万(人民币)/公斤,他和他的团队历时两年开发的产品仅为1.8万(人民币)/公斤,此药每公斤可供一位病人服用三年左右,因此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之后,他声名鹊起。如果不是一场失败的化学试验导致几乎失明,之后又疾病缠身、妻离子散,他也许会桃李天下、硕果累累。
大约十年前,年近半百的陆咏,在试制一种新型合成药时,由于实验失败,导致双目被炸伤,几乎失明,此后再也无法继续他的研究。丢掉工作后,严重的眼疾使他行动受限,曾经无限风光的陆咏,只能住在西安市一个小区6楼的家中,起居饮食被爱人交由一个保姆照料。即便如此,他仍没有放弃赖以生存的“技术”工作。
这时候,陆咏还经常调试化学实验,有时亲自调试,有时将配方交给保姆,他则在一旁指导,经常有邻居向公安机关投诉,家中下水道内充斥着刺鼻的化学味道。
除了几乎失明,时年57岁的陆咏,同时患有糖尿病等。从事了十余年禁毒工作的三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王小震说,陆咏自从眼睛受伤后,每半年换一次眼角膜,每次花费50余万元,换做常人,时间、经济、心理都可能无法承受,他则异常顽强。
不过,比起疾病缠身,落寞的情感更是引发他性情巨变的原因之一。与才华和专业技能相比,陆咏的为人和性格在他们化学专家圈里也出了名的。警察曾在调查中,就听闻“这人性格孤傲、不太好相处,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发脾气。”
陆咏患病后,将他交由保姆照料的爱人是他此前结识的医药公司员工。陆咏与原配分居后,二人未婚同居,且育有一个年幼的孩子。这个曾与陆咏同居多年的女人,在陆咏几乎失明后,逐渐减少了与他的来往,有时电话也联系不上。严重的眼疾、浑身的疾病、落寞的情感令陆咏觉得自己做了一辈子好人,却换来一个凄惨的结局。2012年底,他觉得是时候“改变”一下这一切了。
2013年初,陆咏联系上了之前一直有生意往来的曾任江苏省盐城市一家化工厂厂长的陈国良。陈国良曾因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再次步入社会后,年近半百的他,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与陆咏可谓“同病相怜”。二人商议后,由陆咏出配方和技术,陈国良负责生产,联手干一番“大事”。
同年5月,陈国良带着从陆咏处得到的α-甲氨基苯丙酮酸盐(甲卡西酮)配方和生产技术,叫来了51岁的江苏人陈建华来到渭南市,租用一家化工厂房开始试制。
根据陆咏在电话中口述的配方和技术,两人试制,每试制一次,陈国良在电话中向陆咏描述产品的颜色、浓度、味道,尽管陆咏几乎失明,但根据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仅靠陈国良的描述,他就能甄别出产品成功与否,以及纯度比例。2013年8月底,在试制了20余次后,二人开始批量生产甲卡西酮半成品。
由于原料来源问题,陈国良和陆咏再次商议后,将半成品和剩余原料转移至三原县大程镇金盟桥医化机械有限公司第二车间。这个车间,原本是陆咏为自己的药业公司租赁的,与渭南的相比,这里有正规的审批手续,因此,原料不成问题。同年9月,由于人手紧张,陈国良找来了38岁的富平男子王铁峰、34岁的西安男子赵荣波,在此二人的协助下,四人通过网络买来原料,在三原县开始大量生产甲卡西酮。
根据警方后来的核查,四人当时共生产出甲卡西酮275公斤左右,其中250公斤被陈国良以400元人民币/公斤的价格出售给陆咏,作为交换,陆咏则提供1吨镍带苯丙酮(原料之一)。之后,陆咏指使自己公司的一名女员工小李以快递、银行收款的方式,将250公斤甲卡西酮以1000-1200元人民币/公斤出售给身在上海的一名山东籍男子谭永胜。然而,小李自始至终不知道她邮递出去的东西是毒品。至此,仅陆咏一人从中获利20余万元人民币。这些钱,甚至连更换一次眼角膜都不够。
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21日,负责生产的陈国良与提供配方和技术的陆咏,分别将生产出来的1200余公斤甲卡西酮分销。其中,陈国良将930余公斤出售给陆咏、85公斤出售给28岁的湖北籍男子付瑞。之后,陆咏又将所得的毒品高价出售给谭永胜,获利85余万元;谭永胜则再次分销给28岁的江西籍男子周志军100公斤、28岁的山东籍男子王卫150余公斤、41岁的河南籍男子李银明30余公斤。
自从和陈国良走上制毒这条路,陆咏从陈国良处换来的所有毒品,全部交由公司员工小李代售,他则只要现金,所有银行卡、支票、存折他统统拒绝接收。铤而走险的日子,让他尝尽甜头,不过,陆咏却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
换言之,只有疯狂敛财才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实际上,谭永胜自2013年7月25日至2014年5月20日,共计汇毒资85.9万余元给小李,小李则按照陆咏的交代,将账款换成现金后,带到陆咏家中。
事实上,在警方打掉这个窝点之前,公安机关曾数次接到举报,不过,侦查民警每次秘密侦查时,这个车间要么处于停产状态,要么产出的药品符合相关规定。原来,他们停产的时候,就是在联系原料为下一次生产做准备,或者处于分销中。联系好原料、分销完成后,几人再次连夜生产,生产成功后又迅速停产。根据警方的侦查,在陈国良的带领下,几人每隔两三个月生产一次,期间全部处于停产或正常作业,以此来逃避警方打击。
在历时半年之久,往来全国十余个省市的调查取证下,三原警方将涉案的17个人逐一收入法网。
和认真回答民警问题,甚至讨烟抽的陈国良不同,年近花甲的陆咏在讯问室内,暴跳如雷,将禁毒民警骂了整整一夜。或许,他想用愤怒掩饰内心的恐惧,然而,他早已知道,自己这辈子彻底完了。
(《华商报》20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