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航母飞行员是怎样炼成的
航母舰载机着舰起飞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着舰过程就好比驾驶战机百步穿杨,其难度和操纵技术远远超过驾驶一般的飞机。因此每位飞行员都可谓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
航母飞行员,也称航空母舰舰载机飞行员,包括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直升机旋翼舰载机飞行员。舰载机飞行员在航母上起降并不代表航母形成战斗力,还需经过舰机适配、舰机协同、战术课目等必经阶段训练。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于2013年5月正式组建,开启了我国自主培养和培训舰载机飞行员的大幕。
据统计表明,与航天员相比,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其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目前全球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不超过2000人。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难度关键在于航母上的起降,培训时间约需3年时间。美国刚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2天摔1架飞机,牺牲了1000多名飞行员。
“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海军大校认为,舰载战斗机与陆基战斗机飞行员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工作环境不同:航母住舱狭小、噪音嘈杂,甲板上人员设备众多,各类飞机起降频繁,非常危险;舰载战斗机着舰时速度高,飞机钩住阻拦索瞬间颈椎、腰椎要承受巨大冲击;着舰和滑跃起飞可用甲板面积远远低于陆基,对操纵要求极高;海上缺乏可参照标志物,容易产生飞行错觉等问题……
“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心理极其稳定、体格非常强健、技术特别精湛的飞行员,才能胜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戴明盟说。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基本条件为:年龄在35岁以下,飞过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演联训、重大演习任务。
此外,医学专家还对飞行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设置不同情境、结合精密仪器,判断飞行员是否具备“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理素质。
我国舰载战斗机起降航母的课目,从陆基模拟训练开始。走进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这里有高高翘起的滑跃甲板、三面临海的降落跑道和1:1复制的辽宁舰飞行甲板以上全部设施。
跑道上一块被称为“黑区”的区域,模仿了辽宁舰黑色的飞行甲板。在驾机起降航母之前,飞行员要在这里进行上千次起降的训练:按着舰所有技术动作和要求降落,随即加速、复飞,周而复始。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在这里一年的起降量,是陆基战斗机飞行员的5倍。
同样,战机可以在陆基滑跃甲板模拟滑跃起飞。但由于真实条件下战机在航母上需逆风起飞而陆基甲板却无法运动,工程设计人员对地区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陆基滑跃甲板的位置、方向上都采用了专门设计。另一项重要训练是掌握航母上各种设备的使用,比如菲涅尔灯光——航母舰艉的助降设备。
“陆基上在模拟环境中的飞行,是为了帮助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找到最优的着舰航线,学会根据设备修正姿态。”戴明盟说。
2012年之前,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对于我国的青年而言,还只是一个传说。但自从我国第一位在航母上着舰的试飞员戴明盟在这一年成功在“辽宁”号上着舰成功后,这一切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戴明盟曾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飞行生涯。他说,舰载机着舰起飞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着舰过程就好比驾驶战机百步穿杨,时速200多公里的飞机,必须精确地降落在航母甲板的阻拦索之间,使用甲板有效宽度还不到陆地跑道宽度的十分之一,其难度和操纵技术远远超过驾驶一般的飞机。平常,我们看航母像个庞然大物,实际上我每次驾机着舰,从空中看航母甲板,就巴掌一样大。更困难的是,航母在航行状态,海上气流也不稳定,飞机要着舰,就要不断调整姿态,这些都增加了着舰难度。
同时,舰载机着舰时不是减速而是加速,确保飞机在着舰阻拦失败时,有足够的动力逃离甲板。钩住阻拦索时,由于是高速着舰,颈椎、腰椎要承受巨大的冲击。由于惯性的作用,飞机被钩住的一瞬间,会感觉到血液涌向头部,眼睛大量充血,视野会变小,看任何东西都是红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视现象”。
14°仰角、滑跃起飞,大家通常看到的是一个漂亮的弧线。但对我们舰载机飞行员来说,每次在甲板上驾机起飞,由于滑跑距离短,需要尽快把飞机加到起飞的速度。由于加速太快,我们看到的起飞甲板,根本不是14°的斜面,而是一扇迎面扑过来的钢铁巨墙。(许多媒体都想当然地以为滑跃起飞的难度不高,事实上并不准确)
可以说,无论是着舰、还是起飞,每次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更是对意志心理的极限考验。
2012年11月23日,是歼-15飞机首次着舰的日子,组织上确定由戴明盟执行这次任务。他回忆称,“那一天从飞机上下来,现场指挥员冲过来一把抱住我,用力拍打着我,那个激动啊,哭得话都说不出来。随后,我又回到驾驶舱,滑跃起飞、冲上云霄,首次实现了中国舰载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
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很多人热泪盈眶、欢呼雀跃。我国的舰载机在航母上成功起降的消息,也迅速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举国为之沸腾,世界为之瞩目!有评论说:“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
(《百科知识》、新华社2015.9.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