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髓

2016-12-13 11:01周爽
人民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周爽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倡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它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它所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趋向是追求于人的全方面升华延伸,它体现在各个层次中。价值的核心在不断地去接纳社会的落后,去引导思想的解放,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和考究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人民是第一位的,人民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自由并不是毫无限制,而是在人学思想的内容限制中指导具有进步性的自由发展。人类生存在社会上,遇到的环境因素人文因素都是多变且未知的。其次,要重视发展的全面性,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才,要学会在不同场合彰显自己的不同个性特点。当然,人们也需要有社会关系方面的全面发展。生活处处有着关系的存在,人们也依靠着这种关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创造出无穷的财富来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成功建立也会相应的设定一些造福于人民自己的体制制度。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国家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昭示人的实践本质。富强、民主、和谐、自由这简单的四个词语不仅仅是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更是在实践中指导人发展的国家保障。它彰显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国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真正进入现代科技化的国家。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摸索,找到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人民的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据,通过实践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改进实践方法和理论政策。同时,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了国家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之中。国家的民主性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度,而和谐体现于人类和其他事物的和谐统一,这些同样在于人类的实践。

其次,以社会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彰显人的生存意义。社会更加贴近于生活,因为人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所以在社会上的核心价值更能鲜明体现出人的生存意义。自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展形成自己,但这也是有规矩所束缚的,并不是没有底线而任其随意发展的。自由是社会所向往的,平等和公正即每个人都是相对平等对待的,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待遇,在一切事物面前公平公正,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向,在此条件下,自由地发展自己。法治就是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每个人都要被法律所管制,通过法律的束缚来实现人民最大的根本利益。一个企业的形成,需要遵守法律,依靠法治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其中也包含着员工的自由发展和平等公正的对待。可见,这四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来彰显出人的生存意义。

最后,以个人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表征人的发展主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点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首先要有爱国精神,不然如何担当起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爱国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敬业也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一项品质。诚信和友善同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具有这样高尚品质的人能够吸引很多朋友前来与其和睦相处,真正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层面。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始终注重价值问题即人的问题。人类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核心人物。人类的存在是具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自身价值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得意义,是否每日都生活的很充实,很快乐,即使很繁忙,依旧乐在其中?如果答案肯定,那么就找到了自身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在自身价值之上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贡献,并不是每日徒劳无功,而是在自身充实的基础之上也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这样就有了人类存在的社会价值。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存在意义。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成长环境的最先影响力和后天成长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不断地打磨改进价值观形成方向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主体,那么就应当受到人权的保护,只有人民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生活的更加自在,才能慢慢的培养出良好的价值观趋向。同时,民主也是很重要的,人民给自己当家作主,为自己说话,不仅仅建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最终也是造福于人类自己。在对人民人权的保护和民主决策政策的实施之下,人民的价值观趋向一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人民与社会事物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现实的人”。从实际出发,人类于社会的意义重大。要想从根本上发展社会主义,就要从基层做起,听从老百姓的心声,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及时与人民群众沟通。“现实的人”是真实存在于社会之中,有血有肉,有着精神气概的人民,并不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虚幻人物。“现实的人”是与理论知识中所提及的人类相对的,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前者又是后者的化身,两者其实不分家,但又不尽相同。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实的人”,他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团结大家的力量,使这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于“现实的人”,就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这就要国家和政府真正地做到为人民群众着想,以人民群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第三,牢牢掌握“人民主体”的价值指向。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党和社会的核心所在,从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根本,得百姓者得天下,它是生产力的关键部分,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份子。百姓的意愿是和社会现状以及局势相关的,他们所向往的正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小康社会,全民致富这都是人民群众最本质的追求,如果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不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效果就会背道而驰,一旦远离群众思想,那么解放思想将毫无意义,所以毛主席一直强调,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就是要遵从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够符合中国国情,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掌握好人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党一直以民为本,并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管理中,坚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最大限度为人们群众争取利益,老百姓可以自身投入建设社会特色主义,这才是建设核心价值对人民主体的体现。

第四,努力追求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归宿。核心价值的深层趋向是追求于人的全方面升华延伸,在生活中,要求我们和谐共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社会中,要求我们找好定位,对自己要有根本的认识与对存在感的感知;在国家中,要有荣辱心,爱国心。人全面发展是一个表面说法,最根本的还是对人格的升华和最高价值的体现。核心价值体现在各个层次中,若价值不能得以体现,就无法让国家保持活力,屹立在强国之列;就无法让基层群众得到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核心在不断地去接纳社会的落后,去引导思想的解放,它能指明人生的路,引导着人们去实现它,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和考究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汪盛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学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②费从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求实》,2015年第1期。

③于涓、佘双好:《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武汉大学教授陶德麟》,《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④傅李琦、周书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第7期。

⑤刘春婵、刘同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意蕴》,《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⑥杨永志、陈秀丽:《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认识的一个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 王梦雅(见习)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