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再想想”

2016-12-13 16:56从容
妇女生活 2016年12期
关键词:钓鱼竿龙龙脑子

从容

晚上,我拿着一本针对五六岁孩子潜能开发的书,和儿子龙龙一起看。“兔妈妈的生日到了,小蜜蜂给兔妈妈送来了自己辛苦生产的蜂蜜,小鸡给她送来了自己捉的小虫。”后面是一幅图画及一串省略号,让孩子通过口述将故事补充完整,旨在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让五岁半的龙龙根据图画补充故事,他却连连摇头:“妈妈,我不会。”

“好好动脑子想一想。”我提醒他。

“想过了,还是想不出来。”龙龙答。

看着他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些日子,他在玩一种金属拼装玩具时,也是这样。那套金属拼装玩具由若干大大小小的螺钉、螺母及金属连接件组成,内附螺丝刀和小扳手,通过拼接与组装,可以拼成摩托车、小火车、恐龙、坦克等形状。但龙龙在拼摩托车时怎么也拼不成,一连两次失败后,他选择了放弃,重新开始拼自己已经拼得很熟练的恐龙。我问他为什么不尝试着拼拼摩托车时,他的回答是:“太难了,我不会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龙龙开始滋生出这种畏难情绪。画画时,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简笔画,他便说自己不会画,继而不肯再画。教他认字,笔画多的他便拒绝认,说太难了,自己记不住。这种情绪一直牢牢地控制着他,使得他的思维一直被禁锢着,不愿意在面对困难时有所突破。

见儿子总是如此轻易地选择放弃,我也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应对方法。

“那就再想想,动第二次脑子,第三次,甚至第N次,直到想出来为止。”我说。继而我告诉龙龙,任何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寻找,最终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起龙龙还不到四岁时,被问及长大后想干什么,他脱口而出的是“想当科学家”,这个理想一直延续至今,我便对他说:“你长大后不是想成为科学家吗?科学家都有着非凡的耐力和毅力,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办法。他们的每一项发明,都不仅仅是动一次脑子,而是动两次、三次,甚至上千次的结果。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止步,没有谁能发明创造出新东西来。”我还跟龙龙讲起了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的故事:为了发明电灯,他先后试用了70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毫不气馁,终于赢得了成功。这两个巨大的数字显然有着极强的说服力,龙龙刚刚还游移不定的目光重新集中在了面前的书上。

“看,这里有一只小猫,小猫手里拿的什么?”我引导龙龙。

“钓鱼竿。”龙龙答。

“小猫拿着钓鱼竿,接下来它想干什么呢?”

“钓鱼。”

“很好!现在,把这些话连在一起说出来。”我鼓励他。

“小猫给兔妈妈送来了自己钓的小鱼。”在我的启发下,龙龙终于流畅地补充完了句子,我当即表扬了他。

尝到了“再想想、动第二次脑子”的甜头后,龙龙显然很开心,说:“妈妈,动第二次脑子还真有效。原来科学家就是这样发明东西的呀!”我连连点头。

从那以后,每次龙龙再在困难面前产生畏难情绪时,我都引导他“再想想”,动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脑子来解决困难。渐渐地,我俩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我只要说出“再想想”三个字,他便会接着说:“动第二次脑子。”

上个周末,婆婆过生日,我们一家都去给婆婆祝寿,龙龙叔叔的女儿越越也去了。比龙龙大半岁的越越,正在玩自己新买的世界地图拼图,龙龙很快被吸引过去了。那幅大拼图由一百块不规则的纸质小拼块组成,对于只有五六岁的越越和龙龙来说,如此众多的拼块,拼起来自然有一定难度。越越拼了一会儿,有几块一直未能找对位置,在一连尝试了几次都宣告失败之后,她有些灰心,丢下拼图跑去看电视了。

见越越放弃了,龙龙不甘心,跑过去拉住越越的手说:“姐姐,咱们再想想,再动一次脑子。我妈妈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动几次脑子总会想出办法的。”

看着龙龙小大人般的样子,我忍不住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钓鱼竿龙龙脑子
脑子只有一个
钓鱼
分手
用脑子
龙龙的理想
小蚯蚓找朋友
我不当喷火龙
脑子只有一个
我要我的“钓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