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书恐怕不在一万本以下

2016-12-13 16:38杨义
中外书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天一阁主持人鲁迅

这一辈子都在读书

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主持人”):您好!杨先生,欢迎来到《文明之旅》。今天我们聊的是读书的话题,那在这儿我也想问一下杨义老师,您呢,到今天为止读了多少本书,您自己有过统计吗?

杨义:我估计,我读的书恐怕不在一万本以下。我想,这一辈子都在读书,书已经与我的生命打成一片。

主持人:哦,超过了一万本。

杨义:只在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时候,就读过专业书刊两千多种吧,还有相关材料几百种。以后我在贯通古今的研究中,又总是以读书作为第一级台阶,顺着这个台阶走入学问的堂奥。对于我而言,书是生命的风帆,承载着生命驶向人生的沧海,在那里可以经风浪,可以看云霞。

主持人:对您来讲,读书之乐在哪儿呢?

杨义:首先要看到,读书之乐,在于读书印证了我是一个文明人,可以进行文明之旅的人。读书是人类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不能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欢乐的生命,是没有色彩、没有味道的生命,是将要凋萎的生命。人和动物不同,你在动物园里看见一个猴子在看书,会觉得它很可笑,但是你要在幼儿园里面,或者在家里看到一个小孩在看书,会说这个小孩有出息。这就说明,读书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类”的特征。要怎样证明你是一个文明人呢?那你就从读书中得到知识的交流,听到智慧的笑声,看见生命的秘密吧。

主持人:嗯,智慧也有笑声。

杨义:书是智慧的结晶,你读它,它怎么能不笑逐颜开呢?从南北朝开始,我们中国人在给小孩做周岁的时候,就有一种叫“抓周”的仪式,就在小孩的面前放着书籍,笔、墨、纸、砚、算盘啊,刀枪剑戟啊,金银财宝啊等等,看他伸手抓哪一样,讨个好彩头,用来预卜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书籍,在人之初就进入了家庭期许的人生仪式。当然也放着其他东西,任你选择。

主持人:包括胭脂啊,胭脂也放在面前。

杨义:《红楼梦》贾宝玉周岁的时候,家族也给他举行抓周仪式,贾宝玉一手就拿着胭脂,这引得贾政大老爷大发脾气,骂他“酒色之徒也”,说他将来只配当个酒色之徒。如果贾宝玉那时抓着书籍,或者抓着乌纱帽,那么可能全家都会兴高采烈。古时候,讲究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那么,读书的乐趣是什么呢?读书可以使你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你可以今天跟李白杜甫交谈,明天跟荷马但丁交谈,中间交叉着跟莎士比亚、歌德交谈,都是零距离的,来去自由,不用他们发请帖,也用不着去办护照和签证了。是吧,你愿意到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去都可以,就是说,书籍把人的精神放大了,放大得无际无涯。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此必须以读书将自己的精神放大,把自己的思想放飞。

主持人:嗯,您这么一说好像打开了一个时空穿梭器,突然穿越到几百年或者一千多年前和古人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那您来讲,读书改变了您什么呢?

杨义:因为我是出生在农村里,5岁就放牛,是外祖父家一头后腿互相拌蒜的“小牛”。有记者说我是“从田沟水塘里拉上来的研究员”。要改变艰苦的环境,那时候就靠读书,读了记住,记住后通窍,参加考试就逢考必胜,高考你就考胜了,考研究生你就考胜了,那么你就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书在改变人的命运中,改变了人的精神构成。

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主持人:我记得那个时候江南有很多的大族,都以藏书为荣。比如说过云楼,比如说天一阁。这都是历史上的一些大族。

杨义: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明代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于嘉靖建造,至今已经四百多年。它取用东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以为水可以克火,取名“天一阁”。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使天一阁的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又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得以保存至今。现藏有古籍30余万卷,其中善本8万卷,包括“和刻本”和“高丽刻本”的日本和韩国的古籍。

当然对于普通的读书人,我们的“眼学”,不必专注于那些善本书,能读高质量的校点本就足矣。

“耳学”,听课、听讲座也不可少。那些高明的老师,不讲伪知识,而讲真学问。他们对学问的解释,会使你大开眼界,给你增加很多智慧,很多理解问题的维度。

“手学”,动手搜集和动手抄录,这也是很重要的,读书要做笔记。连唐高宗都懂得“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的导师唐弢先生是跟鲁迅一块写杂文的重要作家和学术大家。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想起一个事情,鲁迅说,他的父亲喝醉了酒,常常打他的母亲,所以鲁迅自己喝酒从来不喝醉。这个话出自哪里呢?他因为是作家出身,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之前没有做笔记,结果找了半年,就找不出这句话的出处。后来又请鲁迅博物馆一个专门做史料的学者,帮着找了半年找不出来。突然一天,随意翻书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的。当然,我们现在有电脑搜索,类似的问题可能好一点了,但是还要做笔记,因为你去搜集来的材料一大堆,你要把它进行年代、区域、类型的整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比较,进行解释,这些知识才真正是你的。所以动手搜集材料,是消化知识、形成思想的重要手段。

“脚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的好传统。迈开脚步,可以使你的学问通“地气”。我在全国走过不下一二百个地方,就是要去看那些文化的遗址、遗迹。因为到那些地方之后,可以搜集到很多地方的材料;再就是当地的学者,可能对某个当地作家及作家的家族做过专门的研究,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你和他深入交谈,就是用一个全国的视野,跟他一个地方的视野进行对话,会有很多收获。李白、杜甫的出生地、漫游地都有他们留下的生命痕迹,有他们诗歌的生命结晶,睹物思人,感慨良多,这都滋润着你的人文情怀。你要是到过江西上饶的铅山,辛弃疾在那里住过二十年,你能够寻找到辛弃疾词里的几十个景点,现在还历历在目。

主持人:这就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年轻时要读几本“大书”

主持人:2011年中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按一年52个星期,每星期读一本书计算,读完2011年中国出版图书需7115年,这个是不可能完成的。别说你这辈子完成不了,你后面十辈子也完成不了。所以呢,我们就在想,如何从这浩瀚的书海当中啊,获得我们最应当读的最好的书。杨先生,您看书挑书的标准是什么?

杨义: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要尊重选择的多样性,不可强求一律。要把全国人统一到一个趣味,统一到一个书目,鲁迅当年就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鲁迅从来没有留意要搞一个面对所有的青年的必读书目。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讨论一下。一些基本的民族必读的典籍,包括孔孟老庄,《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鲁迅及现代文学,一些精彩的童话歌谣,都应该有高明的选注本供青年阅读,甚至作为国民公共阅读的材料。我有一个想法,小时候最好读点名著,因为那时记忆力好,读了名著终生享用;年轻的时候,在进入专业领域之前,要读几本“大书”,大书可以涵养你博大的胸襟。

主持人:所谓的“大书”是指?

杨义:大书就是篇幅宏大、思想文化含量博大的书。

比如我在年轻的时候读过《资本论》,读过《资治通鉴》,读过《史记》。那时候是“文革”,人民大学处理图书馆藏书,马列的书很多,我花五毛钱,买了三大卷的《资本论》,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它啃下来,还做了一本笔记。你看完之后,就会感受到什么叫作伟大的思想体系,明白一个伟大的人物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虽然你不一定都读懂了,但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思想过程,追踪一个伟人的思想过程对涵养你的气魄很有用。到了中年,就要读专业书了,你搞哪一行当的,你就要读哪一行当的书,尤其是精读几本权威性的专业书。这对于你搞好本行,提高竞争力,会有好处。到了晚年,精力也不那么旺盛了,但是你阅历丰富,就不妨读点杂书,杂七杂八的书,可能促发你的很多人生感慨,提升你认知世界、认知自我的能力。

少年读经典,青年读大书,中年读专业,晚年读杂书,这是从读书年龄效果而讲的选择,而且偏重人文方面。个人兴趣多种多样,选择可以更广泛、更有个性,更能增加乐趣。但应该有一条底线,就是开卷有益,首先要选择有益的书来开卷,这就益在增加精神的正能量。如果不知选择,读一些只图刺激、人欲横流的书,就只能增加负能量,那就是“零读书”,甚至“负读书”了。人总是要知上进,懂得为自己负责任的。

猜你喜欢
天一阁主持人鲁迅
主持人语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主持人语
鲁迅,好可爱一爹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