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安市泰山区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调研

2016-12-13 06:01尹伟华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基层

【摘 要】 本文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阐述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要加大对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设施长期正常运转;完善设施综合利用方式,提高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大力促进文化作品质量提升,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

【关键词】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成果;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全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效果,泰山区大力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平台,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区文化事业显著发展,呈现出了“网络健全,品牌众多,效果显著,群众受益”的特点,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但在设施的管理使用和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提出进一步促进文化成果共享的对策和建议,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一、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现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泰山区抓住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为抓手,大力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平台,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效果明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已健全

(1)文化大厦的带动示范作用已凸显。2008年,投资70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建设了集图书阅览、文化交流、文化培训、大型演艺于一体,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泰山文化大厦,并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带动培训作用,优化了“两馆”的设施和环境,合理布局各排练厅、培训厅(室),认真组织专项演出、群众文化交流、文艺骨干培训、青少年经典诵读比赛等文化活动。目前大厦已成为全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对于完善泰山区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泰山区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区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街道(镇)文化站硬件建设显著,平台作用初显。近年来,泰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这个承上启下的文化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质量管理和服务。全区共投资1.3亿元用于综合文化站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5万多平方米,7个街道(镇)全部建成高标准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桥梁作用。

(3)社区(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布点全,已惠益民。先后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星级文化中心(大院)创建活动”等文化惠民硬件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12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光缆铺设任务,预设了光结点,实现率100%,达到全市第一的水平。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年数据库访问量达3000人次,向基层服务点提供文化光盘400余盘,培训基层站点服务人员500人次。“农家书屋”已全覆盖了全区126个行政村,每个农家书屋藏书均达到2000册以上、音像电子出版物100本以上,报刊30种以上。农村电影放映工全面实现了每月每村一场电影的目标。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成效显著,全区196个社区、村均建成了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其中五星级文化中心、文化大院62个、四星级35个,三星级以上文化中心、文化大院达到82%。

2、基础设施利用效果明显,多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1)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本着“充分利用、创新形式、提升质量、扩大参与、形成品牌、惠益民众”的原则,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基层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点策划打造了“新春民俗文化月、消夏文化擂台赛、金秋艺术节、送文化下乡”四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连续成功策划举办了由企业、团体、协会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八届金秋艺术节活动。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遴选内容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专业文化活动效果明显。重点打造了泰山民族乐团演艺和泰山文化大厦艺术展览两大专业品牌。依托泰山民族乐团,与多家高级别乐团进行合作交流,先后组织举办了赴台湾文化交流演出、“泰山之约”两岸三地音乐会等专场音乐会全市新年音乐会,并通过和中央民族乐团合作,于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泰山华韵”民族音乐会,提升了乐团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美誉度。以泰山文化大厦为依托,与国家画院等知名书画单位联合,先后组织举办了泰山书法论坛、中韩书法交流展、走进泰山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外国友人中国行”摄影展等30余次国家级、省级艺术展览,提升了泰山文化的软实力,打造了泰山文化大厦会展品牌。

(3)室外文体活动建设效果良好。按照“六个一”标准,在社区(村)大力实施文体小广场建设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并多次作为现场迎接了省文化厅对泰山区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的检查、中央媒体记者团的采访等。以文体小广场为主阵地,发挥区文化馆、民族乐团的资源优势,对文化带头人开展了合唱、广场舞、鼓乐等方面的文化技艺培训,提高文化带头人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的技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广场舞大赛、庄户剧团擂台赛、我是篮球王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组织全区十几支民间文艺团体,到农村开展送戏赶集文艺演出近百场,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总体来说,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街道(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不少设施闲置,街道(镇)、社区(村级)公共文化活动水平还有待于提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

个别街道(镇)、社区(村)干部对占领基层文化阵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权利”意识淡薄,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并合理利用的自觉性不强,文化服务工作的重心还没有实现由阵地建设向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转移。

2、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吸引力

部分街道(镇)文化站、社区(村)的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较狭窄,局限于为群众提供上网、打牌下棋、跳“秧歌舞”等“常规动作”,而在组织开展老百姓乐于接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方面,很少去下功夫、动脑筋,加之人才缺乏,能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品种、质量、时间上都还不适应群众需求,影响了群众的参与度。

3、文化干部专职不专岗,其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因人手缺乏,街道(镇)干部往往被调剂使用,一名干部往往身兼数职,专职不能专岗,这就导致文化站的免费开放无专人坚守、相关活动无专人组织。二是新进的年轻干部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积极工作态度,但不少人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缺乏对街道(镇)文化站的管理能力,组织的活动也不太适合老百姓的口味,亟待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社区(村)文化中心,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更难以开展专业文化活动。

4、文化活动资金保障程度还很低

虽然近年来泰山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与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这种投入还没有建立在年初财政预算的机制基础上,仅停留在单项文化活动,单项申请资金的形式上。提别是由于大部分社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有限,很难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保障文化设施的运转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自然就影响了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

三、提升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在深刻把握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共享的理念,按照《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要求,进一步提升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效果。

1、加大对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要通过广泛宣传,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形成公共文化活动虽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对提高地方社会形象,提高公民素质,彰显地方软实力上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鉴于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设施利用率,提升文化活动水平和组织群众参与活动上来。要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下功夫,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包涵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文体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在培育和提升当地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能人和文化热心群众的作用,努力创造一批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要注重文化品牌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节会文化活动。

2、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设施长期正常运转

区级、街道(镇)文化部门要在年初制定好全年的公共文化活动计划,预算好资金需求,并经过审计后报相关部门。区、街道(镇)财政部门,要在年初制定财政预算时,足额预算出全年文化活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而且要建立起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的预算增长机制。要根据社区(村)集体收入薄弱的现实,各级财政每年都要预算拨付一定的设施运转专项保障经费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改变公共电子阅览室因电费、宽带费交不上、管理人员少等原因无法开放,文体器材因损坏修不起不能使用的尴尬局面。临时品牌性的公共文化活动,要在政府拨付一定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市场运作,大力吸收社会资金注入,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取得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3、完善设施综合利用方式,提高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

加强与党建、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做好街道文化站、农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场所的免费开放,互联互通,共享共建,探索打造街道(镇)公益图书馆和“数字化”农家书屋。完善设施开放巡查制度、群众满意度走访调查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情况在科学发展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纳入街道镇、社区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根据实际情况,适度配置街道(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中心电子阅览室的电脑配置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根据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适度适宜配置农家书屋的书刊,并积极开展“读书月”等公益读书活动,提高书刊利用率。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规划社区(村)文体小广场的建设,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4、大力促进文化作品质量提升,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一是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下功夫,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包涵传统美德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要适应群众文体活动由室内向室外发展的情况,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广场舞大比赛,进一步推动广场舞的普及和提高。二是在培育和提升当地文化品牌上下功夫,挖掘和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发挥当地文化能人和热心群众的作用,努力创造一批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与时代贴近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要注重文化品牌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节会文化活动。三是设立奖励制度,对文化建设中贡献突出的人才、示范引领的项目、精典优秀的文艺作品等设立重奖制度,激励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新,让基层文艺人才感受到体面自尊,调动他们创作高质量文化作品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5、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

设施建设是基础,发挥利用好才是目的。而发挥利用好设施作用,关键在于开展活动。而开展好活动,核心在于人才。要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热爱基层文化事业的文化站长队伍,明确文化站长的编制岗位,杜绝混编混岗使用,彻底改变文化站长“万金油”的边缘地位和尴尬处境。要结合年度招考,有计划的适度招入部分文化专业人员,逐步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比例。要发挥好区文化大厦、街道(镇)文化站的示范培训作用,为基层大力培养一批乡土艺术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文体小广场活动带头人,建设一支“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组织引导民间文艺队伍到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群众文艺演出巡演活动,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弥补专业文艺院团和文化馆、文化站等机构因编制受限或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服务缺位,更好的服务于基层群众,逐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要设立奖励机制,对文化建设中贡献突出的人才、示范引领的项目、精典优秀的文艺作品等设立重奖制度,激励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新,让基层文艺人才感受到体面自尊,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进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张彦博,刘惠平,刘刚.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 戴珩.创新与跨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前沿报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3]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

尹伟华(1978-)女,山东泰安人,讲师,从事政治学、党建及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基层
巴南: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基层巡览
关注基层智慧治理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基层部队伙食保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基层治理的三重境界
新时代如何加强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基层管理能否少盖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