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哲学视角探讨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唯物史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点;问题意识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角;规律遵循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逻辑;人的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反映遵循规律的发展要求,体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和哲学智慧。因此,从哲学层面深刻认识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唯物史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点
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石,是指引我们推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
1、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整个现实社会就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大系统,诸要素的相互协调是系统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也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突出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把创新拓展为理论、制度、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全覆盖的全面创新。这种认识的突破,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协调是增强发展整体性、持续性、健康性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开放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增进人民团结,增强发展动力不二法门,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发展”这一历史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具有永恒发展性。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目标、新要求,科学阐释了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发展方法和目标的统—,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坚持和创新发展。
3、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并且“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理论的使命和归宿,也是实践的必然需要。从理论角度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在通过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指导价值必然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在破解社会难题中彰显其科学价值。
二、问题意识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角
毛泽东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4]因此,“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5]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机遇前所未有,但所面临的矛盾、挑战也将前所未有,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针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解决的众多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其次,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们应当动态地、实时地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直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一步开拓了发展的新境界。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诸多矛盾而提出的。创新发展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重中之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解决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国内国外资源联动,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们获得感等都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直面这些矛盾,秉承“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的科学原理,深刻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矛盾的科学方向和途径。
三、规律遵循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逻辑
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对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和运用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科学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梳理之后得出的,反映出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理念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对社会“发展动力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强调通过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构建促进全面创新的体制架构,旨在通过生产关系方面的创新来进一步破解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系统内外情况和关系的复杂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原有的发展方向,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在动态发展中始终循着优化的机制运行并顺利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需要,着眼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方式、基本要求和最终归宿。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为主题,是新时期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追求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凸显出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回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
四、人的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终极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五大发展理念提出通过教育创新,为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劳动者的活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发展的依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深深蕴涵于人民群众之中。其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它推动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进而促进人本身的发展并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7]五大理念坚持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迸发创造活力和动力。再次,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需求和利益的不断产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变革和发展的直接动因,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提升、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30多年来我们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窄到宽、从倒逼的自发到主动的自觉、从注重物的发展到注重人的发展这样的不断递进过程,就在于有人民的要求和实践。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基于自身更好发展而对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正反方面内容的反思而不断发出的各种诉求,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就没有了社会基础。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是更好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3][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56.82.73.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5] 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N].北京日报,2015-11-16.
【作者简介】
杨青友(1972-)男,汉族,安徽南陵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党建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