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珊
想做孩子最愿意接近的父母,要弯下腰来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好走稳。
我比儿子郭子轩大27岁,他的0~13岁恰好是我的27~40岁。这13年是一个人为事业奠定基础的关键期,忙碌肯定是主基调。
我心里很清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有多么重要,加上我本来就是比较宅的人,不太喜欢呼朋唤友,我坚信靠天天泡在一起维系的友情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
我和许多朋友的合作都是电话交流,有的几年都见不上一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合作。为此我基本保持两点一线的状态,下班就回家。万不得已要和朋友见面,我就不喜欢接听孩子的电话。一是从孩子的状态来讲,有姥姥在家照顾他,我心里踏实,他给我打电话不外乎寻求存在感,妈妈在哪里了?和谁在一起?谈什么话题?什么时候回家? 二是从交流状态来讲,接听电话,有些不礼貌,分散了注意力,接听之后又要重拾思路,肯定耽误时间。当时我的念头是,快快谈完了就回家,所以儿子的电话直接飘过。
发现我给儿子带了坏头是在儿子的初中阶段。我出差到外地,儿子从来都不给我电话问候,这让我很是失落。我主动给他报个平安,也不过收到一个笑脸。我给他打电话,他或是不接,或是接了就急急火火地说:“忙着呢,一会儿回家……”儿子平时说话温和,耐心听对方说完才发表意见,电话里的他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不就是曾经的我吗?在家和儿子混得水乳交融,一旦出门就冷若冰霜。我反思当年的我对孩子的伤害,总觉得小孩的事情与自己的事情相比,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在时间管理的系统中就是完全可以不去重视的,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需要时时刻刻证实自己在妈妈心目中是重要的。我飘过一个电话,儿子可能一个晚上都处于不安之中。
周围成年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完全超过我们的预期。最近我接待的一个疑似自闭症的女孩的经历再次给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3岁半的女孩被儿童医院心理科诊断为自闭症,两个家族的天都塌下来了。妈妈天天以泪洗面,想着将孩子送到哪个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后来他们辗转找到我这里,陪孩子来的11位成年人都用渴求的目光看着我。我先询问妈妈怎么会想到带孩子去医院的,她告诉我,孩子3岁入园之后,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小朋友”:不和老师说话,不和小朋友玩玩具和做游戏,用“推”和“拉”表达对小朋友的好恶,稍不满意就大哭不止……老师强烈建议家长带孩子看看是不是自闭症,到了医院,孩子根本不和测试的医生配合,结果被诊断为自闭症……我请孩子妈妈介绍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孩子非常聪明伶俐,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1岁多就能背古诗词,现在能自主阅读大量绘本。我观察发现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贫乏,懒得说话,能用手势表达的就不用语言。她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姥姥、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极度内向的人,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靠眼神或动作,孩子缺乏模仿的对象。而孩子喜欢阅读,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自得其乐又让大家觉得孩子很乖、省心。孩子不喜欢出去玩,不喜欢与小朋友互动……我有足够的信心判断自闭症是误诊,但孩子需要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语言训练。
我给全家人留了作业,成年人交流时语言表达准确、语速要慢、吐字清晰,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机会。父母抽出更多的时间带孩子与同龄人互动……孩子进步很快。
这件事引发我思考的是,向成年人模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想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先做成什么样。
我和郭子轩就家长如何应对孩子不断打来的“骚扰”电话进行了讨论,以下是我们的讨论结果。
第一,平时在家要多多向孩子表达爱意,告诉孩子,在妈妈的心目中他有多么重要,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第二,在赴约前一天晚上将明天的行程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与什么人几点在哪里见面,谈什么事情,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千万别骗孩子说一会儿就结束,不然过了那“一会儿”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紧张、焦虑。让孩子有强烈的参与感。
如果交流期间孩子还是打来电话,一定马上接听,询问孩子有什么事情需要妈妈的帮助,语气一定要温和。但回家之后要告诉孩子,因为接听电话打断了交流的思路,又多耽误了半个小时,不然会更早回家陪孩子玩的。
悄悄爆料,经过我坚持不懈地给年轻妈妈讲一定要接听孩子的电话,郭子轩终于有了改变。他绝大多数时间会接听我的电话,语气也和面对面交流时一样温和了。
书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李跃儿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