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淼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笔者常常听到学生说:“老师,我原本可以多考十几分的,就是看错了题目中的要求。”“哎,这道题我真的会做,但是忘记了三角形的面积要乘以二分之一。”“我如果不是计算时算错了数,这张卷子就不会扣这么多分。”诸如此类的情形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都会出现,而且从小学至高中都会发生。学生因非知识性因素丢分的情况太多了,这不禁让笔者陷入了思考,如何才能减少学生因为非知识性因素丢分的情况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光亮的窗户。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处找到出口,直到它们力竭而亡或是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其实,学生做题也是如此。学生作业或考试中会出现看错题、没注意题目要求、没有回答完整题目,甚至计算错误等一系列审题错误,导致非知识性因素失分问题,这都归结于学生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方法,所以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那么,教师应如何锻炼学生,才能让思维定势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产生消极作用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验,笔者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作业态度是关键。目前,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学生写作业时态度不严谨。由于平时完成作业不用承担扣分的风险,所以学生会找身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核对答案。在发现错误后,他们没有去找错误的原因,就直接修改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良的作业习惯。因为他们有了后盾——没看清题没关系,不小心算错也没关系,反正可以找同学核对答案。
正是这种无后顾之忧的心态,导致学生在平时写作业时很随意,慢慢养成了读题不完整、审题不仔细的坏习惯,更有甚者写作业时断断续续,一会儿喝茶,一会儿倒水,没有一段固定、连续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锻炼思维。因此,有很多题目,学生一眼扫过去,就以为是自己认知的模样,提笔开始作答;也有一些题目总被学生错看成自己以为的样子,导致条件漏用或错用……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要从改变学生的作业习惯和态度开始。
在发现这个症结后,笔者向五位问题比较严重,且常出现此类错误的学生了解情况,具体询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试和练习中独立订正错题的情况,确认他们确实是因审题不清、计算粗心失分等非知识性因素失分后,又详细调查了他们在校自习以及在家完成作业时的状态和心态等情况,给他们做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之后,笔者又分别找到这几位学生,单独和他们聊天,并给他们分析为什么在考试中总是发挥不了他们的实际水平。通过多次交谈,这几位学生也表示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所在。
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强制干预后,他们表示今后的作业会自己独立阅读题目,写完作业后自己检查,不再依赖身边的同学,并以考试的心态去完成每次作业。虽然,在实际实施中偶有出现反复,但是一个学期过后,笔者发现这几位学生的情况有所好转,在基础题或简单的题目中都很少出现因非知识性因素丢分的情况了。
由此可见,改变学生做作业时的态度和习惯,确实有助于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笔者相信,如果教师能尽早调整学生写作业的态度和心态,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能得到提高。因为在平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养成一种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思维习惯,即思维定势。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定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心远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