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群
为了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新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在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问题解决教学法的难易程度是由问题的叙述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决定的。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差,他们理解表述很长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理解题意是学生解题的首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辨别清楚问题的因果联系、逻辑过程及数量关系。一旦学生理解了题意,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可以说,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学生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并通过计算解答问题。因此,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时,教师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分析与说理。只有通过分析,才能使学生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只有通过说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因此,对于每一道题的解答方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引导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理清数量关系,并将之转化为数学运算的抽象思维。
其次,教师要重视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这是一道完整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教师可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设置缺少某一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或者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如有以下两道应用题:
例题一.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例题二. 40位学生去检查身体,每5名学生一组,_____?
例题一是要求学生补充条件,例题二是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练习,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总数、份数及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教师要注意训练小学生的解题思路。只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才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发散思维,透过问题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复杂的判断。
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笔者进行了对比练习:①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②小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③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④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⑤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⑥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⑦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⑧小华有28本书,小明比小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品尝到胜利的喜悦,就能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自信心。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许多应用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数值加单位,但学生往往只写数值,不写单位。一件事不仅要有好的开端,也要有好的结尾。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为每一道题写上一个完美的答案。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