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
经常反思的是,我其实没有什么通透、深刻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对教育的真诚。因为心怀真诚,所以可以屏蔽很多非本质性的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归位到原点上去。
在我看来,教育即人生,人生即教育,甚至有时候会大胆地想,教育根本就不是、也不需要什么理论,而是人之常情,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参透人之常情,教育,就了然于胸。
很多人说我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其实我思考、阐释的问题都只是一些常识。这些常识之所以被人认为“独到”,是因为这个时代常识缺失而已。常识是一种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思考方式无关。
关于常识,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我有一个“捷径”,或者叫“习惯”,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读古籍善本。我坚持每天睡前阅读几页明清善本,所以经常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价值。常识,历久弥新也!
如何发现常识的价值?不仅仅是常识的价值,一切价值其实都将归结为“人心”。比如,我认为有价值,你可能会认为没有价值,其实东西还是那个东西,而这需要我们有眼力去洞察其价值,并有勇气去理解并发挥它的作用。智慧的生成莫不如此。
回归常识,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以人为师,方可为师。因为只有这样,教育方可回归常识,教育之智慧因而永不枯竭。
我认为,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三个教育常识:
第一,人饿了就想吃饭,人渴了就想喝水。不饿不渴,再香的饭、再好的水,人都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脑袋里空了,才会主动学习。学习是道,道为本能。
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教师是教不会的,那是一种高级本能。教师唯一能做的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一起去发现、体验知识的美丽。
第二,大多数优秀人才都是严格教育出来的。严格,关键在于“格”,格就是事前的契约,是要求的明确,一旦违约,须惩罚;而严厉,通常表现为一种情绪,是色厉内荏。对于学生来说,是吓唬、是恐惧,也是对其自尊的伤害。因此,教师要自觉、自悟两者之间的界限。
第三,人往高处走,沿着阶梯走。人天生向上、积极,每个人都“想好”。这种与生俱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伴随每一个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但是,内在生命根性的“上坡”发展的路径有很多选择。比如跃进(顿悟)、渐进(低效学习)、梯进(沿着阶梯走)、激进(暴力革命)等,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在探索发展路径的进程。
我们之所以倡导“梯进”,是因为“阶梯”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论、哲学观。从效能上说,梯进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率最高。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递进”可以实现“低起点、小步跑、明定位、勤反馈,好评价”的教育五项基本原则。
或许,梯进不是最理想的,但它的主要价值是以高度尊重生命个体的主动性为核心,参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实现每一个生命的内在自觉。当我们的生命实现自觉、自由以后,也许不经意地就可以把“阶梯”放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