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要】现在,国内小学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富有活力的数学教学的同时探索解决问题方法,感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如何做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兴趣问题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数学教育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纯粹以“教数学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积累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富有活力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感受所学知识带来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也应该是充满生机的生成过程。所以,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多么的关键。这不仅涉及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涉及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使这一节课更加出彩。
人们经常认为“预设”是给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等着孩子跳进去,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这其实是误解了对预设的看法。缺少课前的种种预想和精心的设计,怎会有教学上的积极互动与生成?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哪有教学上的得心应手?因此怎样正确地进行提前预设会对“生成”起到直接的影响。在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反而提升了,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教材,还要摸清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这样,教学上的生成就可以灵活地引用,预设才能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创设积极主动的机会,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机会,并促进师生在活动中共同发展。所以,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课堂技能,引导学生互动,生成活跃的教学氛围,也要精心预设好每一个环节。教师的设想越全面,考虑得越细致,越能让教学过程更具备有效性,也为“生成”提供更多的平台。
一、 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旧的理念认为预设与生成是一组矛盾的定义:成功的生成往往是无法准确预设的。其实不是的,成功的生成是可以提前预设的。只是这种预设已不是原来观念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变化多端的预设。每当做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旧观念上的完成教案、选择教育方式、设计教学方案,还要更多地想到学生才是这一学习的关键,预设学生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问题,并给教师一个可以自己支配的自由空间,让自己能够信心满满地接受与完成课堂生成。下面就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问题的一些预设。
(一) 预设学情变化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富有活力的生命主体,他们的知识经历、认知能力等皆有不同,加之上课前准备的步骤不相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免不了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在课前,我们要对学生做好充分的了解,掌握他们的知识情况,了解学生们的课前预习程度,预知他们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些常见变化,并准备相应的对策,然后保存在教师的自由预知空间里。
例如,在新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了解我任教这个班级学生的情况,是否拥有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是否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知识点?学生对于哪些知识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教师需要提示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得知我班的学生不仅具备了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的基本条件、“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相关内容,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独立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因此,开始上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引出两道利用除法算式计算的例题,第一题是小数除以整数,小陆花了4.5元去小卖部买了5瓶矿泉水,你们能算出每瓶矿泉水的价钱?4.5÷5=0.9(元),同学们已经有了计算的方法。第二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矿泉水打折,每瓶矿泉水的价格降为0.8元,那么6.4元可以买几瓶矿泉水?6.4÷0.8=?,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发现无法解决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努力在大脑中进行思考,想办法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新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对知识探索的欲望。由于我在上课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所以,我可以依据这班的情况,立刻新设计教学方法,无须对计算法则进行讲解,然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上,帮助学同学们搭建自主学习数学的平台,事实上就是把握了教学的关键。
(二) 预设延伸拓展
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也应提出拓展性的问题情境,根据当前教学的关键内容,同时又包含着与当前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思考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探索。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课外学习的单一性,又使课堂教学具有拓展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 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预设教案,每一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课堂,越是优秀的教师,教案设计的水准就越高。预设一个好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学灵活性的呈现,其间深藏着老师的教学教育心血。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状况,预设同学们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去挖掘教材的延伸义,超越教材。
(一)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要求同学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挑选同学们富有兴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东西,选择鲜明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基础,以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让同学们在学习中积极主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激起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 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应用变化多端的办法设计每课的导入语,改变陈旧、枯燥、循规蹈矩的导入语,使每课的导入语机智一些,从而使主题鲜明一些,课堂氛围活跃一些,学生的状态积极一点,让数学教学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同学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要重视新课的情景导入方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准备同学们感兴趣的情境,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认识公顷”时,可以带着同学们去草坪,让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教学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为1公顷,让学生感受1公顷有多少个100平方米。教学“认识公顷”时,可预设学生计算多少个教室为1公顷,多少套商品房为1公顷。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 充分掌握学生特点,进行课前预设
每一节课,教师们都会精心准备,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即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准备教学环节,确定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规划,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做好课前调查。调查哪些呢?例如学生上课前的知识储备情况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可能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有必要给学生一些提示吗?这些提示是否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学生有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解答?这些问题都是课前需了解的。因为只有在课前准备上做足功课,客观地了解生成,才能进一步准备好课堂生成的问题。
四、 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有成效的想法与思考等方面为抓手,因材施教,积极跟进,完善预设的目标,根据学生想学的内容开展教学而取得的成功。动态生成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进步,它释放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使得课堂学习获得了新的活力,在富有成效的道路上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展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一) 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轻松的气氛使人的情绪得到彻底的放松,因此,轻松的气氛可以让同学们投入到学习中,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课堂要求生成应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感觉上课不是枯燥的,应该是创新与发现的过程;教师的重心不是放在书本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这保证了动态的生成。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前的预设,要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和变更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创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的灵活性题目,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五、 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灵活使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里强调,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评价与思考的意识。所以,教师应该突破旧的评价系统,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的评价意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适当及时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灵活地预设生成。
例如,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后,教师请学生完成以下题目,让学生挑选两个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计算。
① 3+9= ② 23+9=③ 43+9=④ 73+9=
⑤ 6+4=⑥ 6+34=⑦ 6+54=⑧ 6+84=
首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后,同桌讨论交流,如果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成因并改正,接下来要求学生们按照得出的结果及题目之间的联系认真总结与探讨之后,将这些算式题分一分。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得出不同的结果,有的是按大小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和的个位数字来分类的……
由此可见,当学生讨论更正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去交流、思考、探讨,然后根据算式题目之间的联系把这些题目分一分,寻找规律。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学生思考的多维性,学生同时有了生成的预设,就会由不同的方面进行数学探索,并灵活地运用生成,最后体现出多维的结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总结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思考、探讨与交流等含有数学特征的学习过程,教学的价值所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二是在学习中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按照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评价,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发现缺点所在,总结出完善的办法。
总之,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升华,两者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关系,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生成的疑问、想法等瞬间亮点,通过预设以达到机智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前.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J].双语学习,2007(8).
[2] 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