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散而弱”的现象十分突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31,122家,营业收入为1799.98亿元,88%的企业年平均营业额少于1000万,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本区域内从事检测业务。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度检验检测统计发布信息》提供的一组数据。
国外检测行业发展的历程证明,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整合重组是大势所趋,而资本在其中的力量不容忽视。那么,资本力量将如何助力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改变现状?我国公立检测机构在“转企改制”、引进资本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局?小型民营企业如何塑造自身,博得有实力的资本青睐?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第三方检测论坛投融资分论坛上,来自国有、民营、外资检测机构的大佬们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
从资本角度看检测行业
目前,国家明确将检验检测行业列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先后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提出年均增长18%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同时,政府加快“简政放权”,放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条件,创造事中事后监管,扩大第三方监管。这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变化,无疑将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管理、服务和品牌的全面发展。
在行业发展良好的背景下,资本进入的意义是什么?
中信资本执行董事王冉旭阐述了他的观点:资本注入能够加速检测实验室发展,也能通过打造检测行业区域协同发展的平台,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解决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在本区域内发展的企业开拓业务,实现跨区域、外延式的发展。
对于公立检测机构而言,资本进入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改变机制,释放活力。从我国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推动公立检测机构市场化势在必行,而欧美等检测行业发达的国家大多经过了以政府导向为主到以品牌、服务为主的检测市场发展历程。如何打造品牌,也是检测机构可以利用资本力量的地方,投资于本行业的资本在打造品牌方面更有人才、经验优势。
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检测机构里利用资本进行整合兼并的案例并不少,天祥检验集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收购兼并,发展到如今成为全球领先的检测机构,其发展脉络可供同行借鉴。英国LEC公司,其最早是国有公立检测机构,自1996年开始“转企改制”走向私有化,当时年收入不到3000万,同样是通过私有资本的注入,陆续开展品牌打造和收购兼并,目前成为年收入2亿多的企业。
“而从检测行业自身的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来看,检测行业机构并购重组,行业整合步伐日趋加快,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检验检测同行蓄势待发,外资、民营、企业自有实验室形成市场化竞争格局,甚至有些形成联姻集团,一场群雄逐鹿的激战即将展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董事长齐京安分析指出。
多位专家分析,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我国3万多家的检测机构,数量偏多而且区域、行业分布不平衡,而近3~4年国际国内检测行业并购整合的速度加快。未来中国检测机构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公立检测机构的私有化;二是民营检测机构通过提升服务和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型检测机构通过收购兼并进入不同区域和市场,形成大型检测集团。
不论什么类型的检测机构,都应该思考以下这些问题:你的企业是行业整合的主体还是被整合者?或者将会被市场淘汰?你的企业在人才、品牌、运营体系或者服务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你的企业是否占有区域资源?你的企业吸引资本的能力在哪里?
“中信资本作为一家有国有背景的资本方,目前已经投资了国内多个行业,包括服务业,在如何提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行业资源方面具有积极的心态和较多经验。我们投资国内检测行业方面的策略是积极主动而非被动,也是就说,我们希望亲自参与到检测机构中去,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检测机构,能够为其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王冉旭说。
国有检测机构的尴尬
在当下,国有检测机构想要通过改制引进资本,依然是“难于上青天”。
钢研纳克是钢铁研究总部的二级单位,1995年参加了第一批国有企业改制,一开始侧重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开发,2010年开始重点发展检测业务,整合检测资源,目标是融资上市。到2013年,钢研纳克改制基本完成,但没有通过国资委批准,当时,央企的二级单位不允许参与改制,必须是国资委控股,公司融资上市因此搁置3年之久。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鲍磊介绍,钢研纳克检测实验室历史长,检测团队技术能力强,而且占有优势资源,主要以高端检测业务为主,人均产值60万,远远超过国内人均20万~25万的人均产值,对投资公司来说可谓是一块肥肉。有很多外资企业想要收购钢研纳克,但在当下,简直可以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国家根本不可能把优势资源放出去。
近期,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意见,在改革的范围、机制等方面有细致的概述,开始允许一些央企的二级单位进行试点改制,员工可持股百分之三十多。这无疑将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调动员工的潜力和活力,有利于检测机构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鲍磊也表现出了苦恼:“央企二级单位上千家,只有十几个试点名额,我们会积极争取机会,但难度很大。也许有一天机制改变了,公司会有新的发展。”
王斌是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副主任,2009年,检科院整合科研闲置力量,以年薪制方式聘请王斌扩展检测业务,当时可谓是非常大的突破,但时隔几年,在王斌的带领下,检科院食品检测业务突出,全球主要食品生产商基本都是他的客户,但检科院当初承诺王斌将通过“转企改制”让他持股的诺言至今依然无法兑现。
“聘请一个总经理,年薪30万和300万给他的动力完全是不一样的,国有检测机构只有让私有资本控股,才能真正释放活力,做大做强,否则将是死路一条。每年年底我都想跳槽。”王斌说。
小企业如何获资本青睐?
与检科院、钢研纳克等占有国家优势资源的检测机构不同,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仍呈现“小、散、乱”现象,外部商业环境巨变、资源分布不合理、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品牌实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大批检测机构。
“我的企业凭什么值钱?是有品牌、服务、区域或者资源优势吗?我的企业环境特别好还是有行业资源作为支撑?这些都是企业估值的考量因素。如果答案是‘什么都没有,建议企业在当前行业发展还不错的情况下多想想退路。”中信资本王冉旭说,“竞争越激烈、门槛越低的行业,越是要提前做好这个壁垒。”
欧陆集团产品检测中国区董事长秦殊涵在演讲“如何塑造你的企业”中给了中小企业一些建议。他强调,现阶段小企业切不可淡化企业管理的正规化,无论是财务、人员或技术实力,都应加以关注,尤其是业务范围的专注性。在资本大量涌入的时期,中小企业在大而全和小而精之间的选择将会影响这个企业在资本运作时的价值。
目前中小企业面对两类资本:纯资本和大公司。近几年大机构对目前市场内传统中小企业的兴趣并不高。大机构往往借助收购兼并来帮助业务增长,其一般会直接收购大型检测机构以期实现快速增长,也会处于涉足新领域的初衷收并小而精企业。此外,也会为了占领新地区的市场而收并当地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
对目前的中小检测企业来说,纯资本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为了能够在资本牵动的阶段获得更高的价值评估,现有的中小企业应着重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即使有资本青睐,我国大多民营检测机构依然如同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经不起一点风浪,更没有运用资本的能力,机构与资本力量不匹配。王斌举例分析,2011年,有两家外资机构找到他,希望他推荐一两个可以投资的检测机构,其投资金是4000万美金,王斌当初拒绝说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因为当时华测刚刚上市,其市场估值也达不到4000万美金,更不用说别的检测机构。
“区域性的检测机构为什么不能够绑定在一起,形成合力?”王斌大胆设想,如果一个企业在全国30多个省市都找到同业务链条的合作伙伴,30家机构完成整合和股权变化,变成一个公司,其市场估值可能会立马超过华测。
好的资本并不多
从2009年大量民营资本,包括外资、国有资本涌入,中国检测市场的资本一直很充分,但资本在推动行业发展上的作用目前还很小。
“资本近些年走入低俗化的道路,不要把资本单纯地理解为钱,资本控股,不仅仅是找到好材料,还有烹饪的力量在里面。一个好的资本,应该是与企业利益绑定在一起,能够服务和帮助企业发展业务,规划发展脉络的资本。目前,中国这样的资本还很少。”秦殊涵说道。
他对资本方提出建议,检测行业并非是一个能够短期获取暴利的行业,对于检测行业的投资,应该是长线的,在对这个行业中小企业整合时,应该更注重人才和管理手段的利用。部分大机构收并的逻辑似乎并不能为现在的资本所用,建议资本可以借助独立专业团队在收并前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在收并完成后,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成相应的整合。
作为资本方,王冉旭诉说了他的苦恼:“跨区域整合具体怎么做?不同区域的业务怎么合并?谁来做整合的决定?谁来主导?需要行业内认可度高、拥有足够规模的企业家去主导,这一举措在推动行业发展上可行,但很多细节尚需研究。”
将资本力量和企业家力量整合,才能推动行业良好发展。秦殊涵也在演讲中表示,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独资控股很孤单,当下是中国检测行业发展最为焦灼的时期,也是最考验企业家精神的阶段,企业家的担当、毅力、韧性及社会责任感都将是带领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