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
电视媒体领导政务活动报道的亲民化传播
◎何立
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台必备的电视新闻节目和传播形态,而报道领导政务活动是时政新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领导政务活动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地方台纷纷对领导政务活动报道进行大胆改革创新。领导政务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包含了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是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的核心内容。领导在政务活动中的个性展现,不仅给政坛政风带来了改变,也是电视时政新闻去“模式化”和“类型化”,创新报道风格,使报道更具贴近性、新闻性的有利契机。
1.呈现领导个性风格,成为时政新闻之“睛”
领导在政务活动中的个性展示是一种现场即兴表现,电视新闻应充分运用声画元素,突破报道程式化的局限,敏锐捕捉现场画面和同期声,关键时刻不停机,编辑时也要保持现场声和画面的连贯性,注意挖掘细节、表现细节,向观众呈现原生态的画面。只有这样,领导富有个性的一言一行才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点睛之笔。
比如,在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小区移交管理专题会议上,针对有些“老大难”问题久拖不决的实际情况,市长率直发言,直陈积弊,痛斥个别官员的浮夸作风:“要为老百姓多干事,千万不要为我市长干,没必要!我希望你们为市民好好干活,而不是投机取巧为上级领导工作。”按照惯常思维,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听到如此个性十足、火药味浓的批评,首先想到的是“内外有别”,担心有损领导形象不适合播发,把摄像机一关了之。然而,绍兴电视台记者在意外发现会议现场的紧张气氛后,果断地全程摄录市长不留情面的批评声音和在座干部的尴尬神态,以《市长痛斥不作为“不要为我市长干”》为题进行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虽然此举让个别党政领导的脸难看了,但却让老百姓看到了市长狠抓干部作风转变的决心。这一时政新闻后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如果现场记者对市长的个性之言麻木不仁、听而不闻,就会错失新闻之“睛”,例行公事的常规报道所产生的舆论效应自然会等而下之。
2.渲染领导个性之举,使时政新闻变“软”
浙江永康市在2016年春节前进行食品安全大检查,分管副市长带队。按照惯例,这是标准的“四季歌”报道,执法人员按部就班一番巡查,电视记者跟随摄录,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篇常态化的报道。不料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带队的副市长打破常规,亲自品尝一些老百姓担忧的腌制食品,然后要求执法人员取样化验。永康电视台记者迅速切入特写镜头,抓拍生动情节,制作了电视时政新闻《食品安不安全市长先尝一尝》,把关心群众安危的政府作为以敢于担当、同甘共苦的细节来表现,既宣传了强化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又鲜活地展示了领导情至所为,真切可感,一条原本例行公事的时政“硬”新闻就这样变成情暖人心的“软”新闻。
3.凸显领导个性魅力,使时政新闻更“亲”
领导在进行政务活动时,个人的性格魅力往往于行走交谈中自然流露出来。而对于电视时政报道而言,恰恰因领导作为普通人呈现的真性情而生动。浙江某市委书记经常轻车简从到基层暗访,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施政行为。有一次,这位市委书记到兰溪市暗访游埠溪治理情况,由于此前曾到访此地,当地群众对他已不陌生,于是纷纷围上前反映问题。面对游埠溪长期整治不见成效的问题,该市委书记开了一个简短的现场会,他没有训斥匆匆赶来的镇村干部,而是当众自责:“游埠溪长期治理不到位,镇村干部办事拖拉,作为市委一把手,我负主要责任。”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周围群众的热烈掌声。金华电视台记者运用长镜头,完整记录了市委书记和当地群众交流的场景,真实反映了领导和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共商身边事”的亲民作风。据此采编制作的电视消息《乡镇干部治水不力市委书记当众道歉》亦获得浙江新闻奖二等奖。这样的时政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领导的工作作风,凸显了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个人魅力,抓住了新闻眼,找准了兴奋点,让时政新闻更具亲和力。
1.因循守旧,求稳怕错,难有创新担当
领导新的执政方式理应成为电视时政新闻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但就目前而言,不少时政新闻记者以程式化的“一定之规”来应付丰富多彩的时政报道,八股文章多、鲜活新闻少,常态报道多、接地气的消息少。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报道思维因循守旧,求稳怕错,图省事,怕惹事,宁可安安稳稳按长期以来形成的“套路”照搬新闻,也不愿冒着“风险”去做不一样的新闻,体现在节目中就是内容单一、形式雷同、语言固化。
2.缺乏全局观念,就事论事
领导的个性表现反映了其决策过程、施政思想、处事风格。时政新闻记者要善于挖掘蕴含其中的公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事实,举重若轻,透视大局,找准新闻落点。有些记者跟随领导采访,压根儿不明白政务背景,没有全局的新闻判断,或者觉得领导的言行与己无关,自然不会发现新闻价值,也察觉不到领导作风之“新”。
电视摄像机的站位(机位)在现场采访中极为重要,而比此更重要的是记者心目中的新闻“机位”,也就是记者的新闻发现视野。记者在采访之前需要提前介入,超前认识新闻背景,精心策划,找准报道的着力点,在全局视野下确定采访重点,在价值比较中发现领导常规政务活动中的亮点和新鲜元素,不要让稍纵即逝的镜头成为报道遗憾。比如浙江某市市长在污水处理厂考察时,从出水口接下一杯经过处理的“污水”,边品尝边说:“味道还不错!”跟随采访的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敏锐地抓取了该市长这一与众不同的举动,采写了上述报道。按照惯例,领导视察污水处理厂,一般都是听汇报、看现场、提要求,但这位市长在这一过程中却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举动,他的做法对当地污水处理成效所带来的实证作用和示范效应无疑是巨大的,起到了一种破旧立新的带动作用。事实上,在时政新闻的采访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穷,关键是要有“机位”的全新视角,更要有“站位”高出一筹的创新精神。
1.抓住一个“情”字,随时抓拍,体现领导细腻的内心世界
时政新闻关于领导政务活动的报道,应该转变传统的“镜头规则”和“话语体系”,以平视的角度观察领导,站在百姓的位置看待决策,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画面和语言,尽可能减少“官腔”“官话”,应注重报道有动感,有细节,语言个性化、口语化,有人情味,接地气。某地领导深入灾区指挥救灾时,看见去救人的冲锋舟上坐着四名记者,严肃地说道:“把救人的座位留给受灾群众!”记者到不了现场,没法做报道,不得已放弃采访。回到单位,电视台领导问清缘由后,立即以既有的录像录音素材做连线报道《救灾最前线:把救人的座位留给受灾群众》。这个报道在电视上虽然画面不完整,但是灾区领导急切清晰的声音,也让观众感受到灾情紧急,“人民群众生命重于一切”的情怀震撼人心。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报道,这则说真话、写实情而引起百姓共鸣的好新闻就会胎死腹中。
2.抓住一个“活”字,画面求鲜活,语言求活泼,还原领导的鲜明形象
对于一直以来“讲规格”“讲程式”的时政新闻来说,创新和贴近应该成为改革的主题,在领导要求和群众关注的契合点上寻求突破,起码要让时政新闻“内容活化,形式活泼”,让群众喜闻乐见。从“内容活化”的角度说,就是要敢于抛弃“程式思维”,善于找角度、抓细节、挖故事。比如,每到岁末领导干部的“访贫问苦”活动是新闻媒体反映干群关系的良好契机,走访慰问的过程中,贫困户困难的家境以及领导俯下身子、和风细雨拉家常的场景,都是使“内容活化”的具体要素,需要记者置身现场去记录,才可能有新的发现,做出吸引人的时政报道。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