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辨风正俗】
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
陈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有丰富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入手,从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方面来阐释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古代文化;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单看教字,其由“孝”和“文”字组成,先教“孝”才教“文”的构成顺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纵观他一生的经历与言行,其实就是有关如何珍爱生命、如何敬畏生命、如何感恩生命、如何享受生命的生命观教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观的根本目的。总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中主要是针对生命观的教育。本文拟从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方面来加以阐释。
(一)丰富而庄重的生命礼仪教育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养生丧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传统家庭教育观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不论是形容新添男孩的“弄璋之喜”,还是形容新添女孩的“弄瓦之喜”,都寄托了香火承继、血脉相续的欣喜之情。而“三岁看老”的独有教育理念又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古代家庭教育的“舐犊情深”中更多的是严肃与责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待。从少男的加冠礼到少女的加笄礼,从慎重的择婿到隆重的迎娶,有关个体生命里最重要的仪式中无不包含着对平安幸福一生的祈愿,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冀。
(二)完美的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弘一法师在临终时用“悲欣交集”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其实这是每个个体生命过程的总结。“和若春风,肃似秋霜”是黄炎培送给自己儿子的座右铭,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写照。
“和若春风”是说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要谦卑、谦让、谦虚。就像春风拂面一样令人舒畅、温暖;“肃似秋霜”则是说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要有原则、有底线、有限度,就像秋风从大地上扫过,毫不留情,无所顾忌。一言以蔽之,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为人处事中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体。
(三)勤俭修德的人生目标教育
品德教育是古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我们会坚定地选择后者。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又如“勤能补拙,省能补贫”,“成由勤俭败由奢”等,更是勤俭修德的人生目标教育的最精辟诠释。
(四)励精图治的生命过程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的反面便是小人。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就有很多有关如何成为正人君子的教育,并且总是将君子与小人对比,如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韩愈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更是对树立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里的这句名言是针对不同天分根性的学习者最大的安慰。另外,还有来源于《论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源于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等。
(五)为人处世的生存规则教育
儒家文化领军人物孔子已经离开我们约两千五百多年了,但他留给后人的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观教育的价值力量是永泽后世的。“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就是孔子对为人处世生存规则的最好说明。
谈及处事之道,首先就要提到《论语》这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坚决做到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另外,汉·刘向《说苑·谈丛》中所说的“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也是这个意思,即微小的称心得意会损害大义,小聪明会戕害大道理,狡黠的语言会损害对事情的治理,不正当的行为会伤害大的德行。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自幼施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我国古代注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始教育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一般说来,成长至三岁以后的孩子就要接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渐进式教育。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总结自己是在少年时期就立志高远,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就能立大志,这肯定与其自幼良好的教育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不择细流方能汇成汪洋大海,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信其所亲,行其所服”的言传身教
孔子说:“父在观其行,父没想其志,三年无改父之道,是谓孝也。”“言传身教”一词恰当地诠释了家庭成员间父母与孩子、社会关系上长辈对晚辈间的关系。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主张有教养的人应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师长、敬畏前人传承下来的所有智慧与经验。
(三)“恩威并施,一以贯之”的因材施教
严爱相济、恩威并施是中国古代传统家庭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随缘任运、和光同尘、顺其自然这些反映中国古代处世原则的词语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孔子教育思想的两个基础就是“教学相长”与“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终将会是一朵怒放、绚丽的花朵,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也要采取中庸的态度,不偏不倚,不急不缓,不快不慢,就若一年四季时序的更替一样:明媚的春天不走,热烈的夏天就不会来;丰硕的秋天不到,就谈不上凛冽的冬天。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讲究顺应实际,恩威并施,一以贯之,因材施教。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包含了渐进式家庭教育的三个层次。
首先是教育孩子识伦理、知进退。血脉伦理是生命群体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个体的起点。其次是教育孩子识社会、知荣辱。在人与人的纷繁复杂的关系里,能起到主导作用的归根结底是每个人道德品行。是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让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有了共同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最后是教育孩子识生存、知进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关于生物世界的进化论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适合于人类社会。其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生活的另一种诠释。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汉并天下
G78;B823.1
A
1673-7725(2016)11-0093-03
2016-09-06
陈晓红(1969-),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民俗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