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咋就“玩不转”?

2016-12-12 12:29刘洪清
中国社会保障 2016年5期
关键词:分级诊疗李红医疗机构

■文/本刊记者 刘洪清

“分级诊疗”咋就“玩不转”?

■文/本刊记者 刘洪清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出了分级诊疗改革时间表: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是医改路线图中“吆喝”了多年的一项重要改革,可迄今为止依旧难见成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部分医疗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相关人士,将这问题“把脉问诊”实话实说。

医保仅是经济杠杆

“在座的生病了,是否首先到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看病?”西部某省医保局负责人李红(化名)在一次分级诊疗专题研究会上质疑医改领导小组成员。该省的分级诊疗经验被树立为全国样板之一,备受推广。而在李红看来,成绩有一些,问题仍不少。这个直率的女人,因屡屡在医改工作专题会议上“放炮”而闻名,以至于领导每每介绍她时,都有这样一个开场白,“这是很‘厉害’的女人,当心和你‘急眼’”。李红为了工作能较真“急眼”,但在日常工作中却是好相处的同事。

李红说话不转弯拐角:“我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看病的,反正我是不去社区看病。为什么?第一,没有放心的好大夫看病;第二,花了钱还不一定能看好病。”

在李红看来,行政强制的分级诊疗措施,对城乡居民有效,而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员基本不去一级医疗机构看病,因为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本来就少,分布不广,一级转诊还有定额限制,一年转院率不能超过指标限制。由于职工选择不了合适的一级定点,即使选择了定点,若病情要住院又开不到转诊证明,导致转诊渠道“肠梗阻”,形成“职工抱怨、三级医院也埋怨”的新怪圈。于是有三级医院建议,能否把一级首诊取消,直接二级转三级?李红觉得,应该尊重事实,职工没有去一级医院诊疗的意愿选择,其实应当做出政策调整。

“这就是医保经办的现实。我们制定政策要从现实出发,从方便群众医疗需求出发,引导群众合理诊疗有一个过程,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滞后的条件下,改革应该循序渐进。”李红说。

华北某省医保中心负责人田明(化名)就医保制度对分级诊疗的推进作用持质疑的态度。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家小孩生病了,让他到社区去瞧病,

我媳妇肯定得和我急眼。”

田明分析,业界普遍寄望医保经济杠杆撬动分级诊疗改革,通过差别化报销政策引导患者理性就医,有的地方实施参保人员不逐级转诊就不予报销医保费用的政策,导致怨声载道。改变群众自由就医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医保制度来推动分级诊疗,只是一个经济杠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医疗资源配置、全科医生配备、转诊科学便捷程序等措施跟不上,分级诊疗制度仍然会在执行中处处碰壁。

帮扶基层留住患者

“每天上班之前,我都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优雅的女人。但是,每天‘吵架’吵得头都大了,有时候真是要发飙。医保对医院都有一个‘紧箍咒’的协议约束,但对参保人员缺乏约束性协议。参保时没有明确的协议条款,没有详细的宣传解释和沟通,居民参加医保只是居委会派人去收钱,居民来看病时,产生的矛盾都指向医疗机构,导致医疗机构的压力非常大。医保应该与参保人员签订一个约定条款,像商业保险那样与每一个投保人都签份协议,哪些费用可以报销,哪些不能报销,转诊有哪些标准和条件等等。”海南省三亚农垦医院医保科长倪梅感慨万千,她这个角色是“内外交集”:既要和病人“吵”,也要和临床科室“斗”,还要和社保局“争”。

倪梅认为,分级诊疗如果做好了,对病人、对医院都是有好处的。三亚农垦医院每天早上都是人山人海,比菜市场还热闹。最劳累的是儿科医生,一个医生每天要看200个左右的病人。医院运转负荷达到极限状态,无奈只能限号或停号,可又会被患者打市长热线电话投诉。其实,病人有小病不必来大医院,一个呼吸道感染患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解决,但是病人不信任社区医疗机构,非要挤到大医院来看病。还有一些患者,在三级医院治疗好转后,要求他们转到下级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却赖着床位不走,这也造成医疗费用攀升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倪梅说:“分级诊疗的难点还是在于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三亚农垦医院正在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智力帮扶,让病人留在当地就近看病。同时,应加大医保报销的激励引导功能。目前,一级医疗机构统筹项目报销比例为90%,二级88%,三级85%,激励引导效果不明显。”

让“无花果”开出“健康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为分级诊疗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李立明就开出了“多管齐下,五招并举”的改革清单。

李立明认为,分级诊疗就是为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分级诊疗是新医改攻坚阶段的重头戏和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举措。

李立明建议,第一招,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范围与主要任务;在发展规模上要体现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扩张规模,特别是普通门诊服务的扩张;在机构设置上要按照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科学合理地设置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上要以提供连续性医疗管理为目标,体现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异性发展。

第二招,加大基层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组建医疗联合体、构建合理的补偿与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技能,确保他们具有承担起“守门人”职责的资质和能力。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设施,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目录,切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能力。引导居民首诊放心到社区,大病转诊到医院,康复安心回社区。

第三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提高社区报销比例,鼓励门诊社区首诊,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的报销标准,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引导。

第四招,建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院办院管、委托管理、一体化管理、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确保分工协作机制的顺利实施;同时,完善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确保双向转诊通道顺畅有效。

第五招,通过健康教育与媒体宣传,改变公众的就医观念和习惯,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实现就医需求的合理分流,为分工协作和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单兵突进,只是“无花果”。分级诊疗是一项综合的医改措施,综观多年医改困局,背后的不同患者群体、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不同统筹层次医保经办机构,以及不同医疗、医保主管部门之间均有着不同视角的利益博弈,造成改革的纠葛和错位,并非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简单。找准共同点,逐步消融化解差异点,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滴水能穿石,分级诊疗改革正在路上!■

猜你喜欢
分级诊疗李红医疗机构
问 好
浅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对医院经济的影响
沈阳地区青年人对当今医患关系看法分析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张角定理及其应用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