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石海芹
集体婚礼:用关爱铭记真爱
□本刊记者 石海芹
“今年是我来北京长安的第四年,也是我和她相恋的第七年。这一年,我们没有七年之痒,也没有犹豫不决;这一年,北长给了我们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这场婚礼,是我们和其他21对新人单身生活的告别仪式,也是见证爱情成熟的童话剧。”长安汽车北京公司质量管理部柳明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段话。10月18日,他参加了“房山有喜,幸福有你”北京长安第二届员工集体婚礼,在区委领导,公司领导及众多同事、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喜结连理,确实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时刻。
柳明伟2012年毕业来到北京长安,转眼四年,从青涩到成熟,从漂泊到安家,长安给他提供了平台、积蓄了力量,而这个团结的大集体也让更多人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22对新人当中有大部分双方都是北长的员工,正是共同的信念,让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也正是事业的交集,让他们最后走在了一起。如今用集体婚礼的形式来见证爱情,更使得这份爱别致而珍贵。
在集体婚礼仪式结束后,柳明伟乘坐长安婚车队到长阳公园拍摄外景照片,坐着自己参与生产制造的车,觉得踏实,更是无比自豪。“公司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为我们操办着这样一场温馨美满的集体婚礼,如此的精心组织与妥善安排,让我们感受到公司的关心与体贴,以及无限的喜悦。公司始终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集体里,我们必将倾注满腔热情,为北长发展尽心尽力。”
集体婚礼既体现了企业的关怀,又让员工有了归属感,这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为员工举办集体婚礼也成为各大企业的一项保留传统,也成为很多人最难忘的暖心经历。
老照片讲述集体婚礼的悠久历史
1979年,共青团武汉市委为59对青年男女举行集体结婚典礼,并向他们赠送纪念品。
1987年5月1日,辽宁省丹东汽车制造厂23对新婚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冒着蒙蒙细雨拍照留念。他们是在厂里参加集体婚礼后来北京旅游的,旅游结婚开始在当时的年轻人中流行。
1993年4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对新婚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体婚礼。
2007年6月1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29对中国新人在玫瑰婚典结束时抛花束。这是中国新人第一次在俄罗斯举行集体婚礼。
2013年5月9日,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集体婚礼,688对新人史无前例。新郎穿的是皇家马德里俱乐部C罗的球服,新娘穿的是巴塞罗那俱乐部梅西的球服。
2013年5月19日上午9点,深圳地铁罗宝线成为当天全国最浪漫的一条地铁线。21对新人乘坐百合幸福号地铁,到益田假日广场参加一场集体婚礼。
10月22日上午,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装扮一新,高朋满座,大家沉浸在一片喜气、浪漫的花海之中。以“匠爱一生”为主题的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青年集体婚礼幸福上演,66对身着礼服的新人在800多位领导与亲朋的见证下喜结良缘,成就百年好合。作为两年一届的品牌活动,北京汽车自2012年以来,已圆满举办三届青年集体婚礼,共为177对北汽青年职工举行了结婚庆典和蜜月旅行,在传播企业文化、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凝聚和服务青年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婚礼超出我的预期,它比我想象得更完美,就像一场云端上的婚礼!”一位新娘激动地说。
10月20日,中建一局即墨蓝色新区项目在自己建设的龙泉湖公园草地上举行员工集体婚礼,5对新人参加,数百名职工和围观群众见证了这真情一幕。新郎李大伟和新娘尚帅是高中同学,大学时开始恋爱。尚帅到项目部当预算员,因为赶工期,将原定去年举行的婚礼推迟到了今年。据中建一局二公司工会主席张贵生介绍,公司在员工自己建设的项目上举行集体婚礼具有特别意义。
10月16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集体婚礼在马奈草地举行,16对新人在大家的见证下,完成了他们爱的誓言。整个婚礼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在悠扬的管弦乐中,在激情的小提琴表演中,婚礼圆满礼成。截至目前,北京分行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集体婚礼,共同见证了42名青年员工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婚礼现场,不少家属感动得流下热泪,既为新人们高兴,又为民生银行的关怀动容。
如果说,上述几家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心系员工的生活与成长,努力让员工在工作上有成就感,在生活中有幸福感,在成长中有满足感,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事业共融、利益共生、成就共享,打造让员工有归属感的“家园文化”,那么在顺义区张镇贾家洼子村一个名叫九号公社的旅游农庄,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更让人感动。
2016年4月10日上午10时28分,在舒缓流淌的音乐声中,身披白色婚纱的新娘们与身着西服的新郎们在亲友们的祝福下,踩着红地毯逐一走上了舞台。有两对新人,是新郎抱着新娘上的台。这是打工妹之家举办的第三届集体婚礼,主题是“不给人生留遗憾”。
打工妹之家是中国第一家为农村走进城市务工的姐妹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是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催生的中国最早的NGO之一。在打工妹之家成立的第二年就举办了首届集体婚礼,当时的主题是“圆打工姐妹的婚纱梦”;第二届集体婚礼是打工妹之家十周年庆典时举办的,主题是“我的婚床在哪里?”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流动女性融入城市的问题。
与前两届的集体婚礼不同,这场集体婚礼的新人最长的已有20年的婚龄,当初在外漂泊时,没有条件举办婚礼,更没有披上婚纱。现在条件好了,子女都长大了,而心中的遗憾却总挥之不去。这场婚礼,就是要把她们的这个遗憾补上。
郑勋领是本次集体婚礼新娘之一郑瑞梅的弟弟,为了把这场婚礼圆满地举办起来,他个人自掏腰包赞助了一万元。在致辞中,这位钢铁汉子几度哽咽,他说,姐姐比自己聪明,但当年家庭条件不允许,小学还没有念完,就到外面打工养家,供他这个弟弟上学。他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如今他条件允许了,一定全力支持姐姐圆梦。
新娘郑瑞梅,1998年领证结婚,她的另一半是重庆市人。郑瑞梅当年和老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在老公的热烈追求下,他们在县城领了结婚证,当时没有举行仪式,两个人在县城遛了一圈,就算旅行结婚了。郑瑞梅说,以前看到别人穿着婚纱,走过红地毯,心里特别羡慕,打工妹之家的这场集体婚礼,圆了她做为一个幸福女人的梦!
新娘侯秋英,是这场集体婚礼的倡导者之一。有一个女儿,目前正在读初中。2001年领证结婚,她的另一半也是重庆人,当年她们夫妇结婚时,没有任何仪式,一碗十八块钱的面条就是喜宴。侯秋英说,年轻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可随着时光的流逝,容颜和体型的变化,才意识到这个婚礼的仪式不能缺少。这种想法一直在内心隐藏着,直到去年听说打工妹之家在筹办二十周年纪念庆典,才把这个想法公诸于众。
新娘郑晓慧,1993年由老家来到北京打工,1998年加入打工妹之家。2001年领证结婚,她的另一半是河南省濮阳市人,有一个女儿,目前正在上初中。郑晓慧说,结婚时,老公的父亲已经去世,并给他们留下了外债,当时只有41岁的婆婆带着三个孩子辛苦地生活。她们夫妇只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是没有穿婚纱的那种,去年得知打工妹之家二十周年纪念庆典有集体婚礼,便踊跃报上了名,终于了却了内心的遗憾。
与自己的爱人携手走进婚礼殿堂是每一个女人的愿望,今天打工妹之家的会员终于梦想成真了!人生有很多的日子是被深刻记忆和永远回味的,这时尚而传统、简朴而隆重的婚典,是铭刻她们一生美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