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军,蔡美枚
(安吉县博物馆,浙江 安吉 313300)
安吉古道探赜与研究
程永军,蔡美枚
(安吉县博物馆,浙江 安吉 313300)
安吉境内遗存众多的古道,它是遗址类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古道对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史料记载,就安吉境内遗存的古道作一概述,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安吉;古道;遗存;研究
古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交通道路,它既有官府用于调兵遣将、行军作战、运送粮草的军事要道,又有民间商贾南来北往的运输之道,既有为承担政治、军事服务传递文书、载接使客的邮驿之道,又有普通百姓生活出行和生产劳动的便民之道。古道沿山拾级而上,跨过流水潺潺的山溪,越过高耸入云的山巅,或穿过御敌卫国的关隘,或直插烽火连天的边陲,或连接一望无际的平原,或通向惊涛骇浪的大海……
安吉,位于浙江西北部,天目山耸于县境南缘,其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辐聚状盆地地形。县境东、南、西部山区,山连山、岗邻岗,山区村落散布在山腰、山坞、山岗之中;县境中、北部平原,田连田,水接水,平原村庄洒落在阡陌、高台、溪岸之上。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只要能通达的区域,就能寻觅到古道遗踪。在山区,保存较好;在平原,已断断续续;在村落,还隐约可见。历史上,它们穿行在山水间,贯通于村落内,纵横在百里外,将整个安吉像网状式地串联、像块状样地切割,形成了古代发达的交通网络结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安吉境内存长千米以上的古道有46处,总长约100 km(千米以下及断断续续的古道未列入本文范围)。在这些古道中,既有像独松关古驿道那样连接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的“官道”,又有像大小岭古道那样连接石马村与石鹰村之间的“民道”;既有像牛头山古栈道一样利用自然岩石凿成的“山道”,又有像田亩岭古道一样用块石或卵石规整砌筑的“乡间小道”,它们或是连接着省际,或是通向那县外,相对应于现在的“国道”“省
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安吉境内各等级的古道也是应有尽有。
境内保存的古道,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境东、南、西部山区。以天目山主峰龙王山为起点,向东延伸的东支山脉连绵的群山里,蜿蜒穿行的古道有40处,其中与余杭、临安、德清交界的递铺、梅溪、山川等乡镇分布最多。而在天目山西支山脉起伏的山体上,保存在1 000 m以上的古道相对较少,仅在杭垓、鄣吴、良朋等地发现4处。在中、北部的平原地区却只有2处遗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3点:一是平原地区历代的农田改造和近期的建设开发频繁,对古道的破坏极其严重,尽管有些仍断断续续地保存,但已不成体系;二是天目山西支山脉由于新建的生产林道较多,原有的古道不是被损毁,就是被新路基掩盖,或被荒芜,直至遗忘;三是调查的足迹尚未覆盖到所有的地区,以致有的未登录在案。
在众多的古道中,就其通达路径、砌筑技艺、保存状况等方面,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道有独松关古驿道、半岭古道、羊角岭古道等,择其介绍如下。
2.1 独松关古驿道
图1 独松关古驿道
图2 独松关
独松关古驿道(图1)位于安吉县昌硕街道双溪口村关上自然村独松岭山体上。现存古驿道自独松关(图2)北500 m处的关上自然村向南延伸越独松岭至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独松村,全长1 200 m,宽1.2~2 m,其中安吉境内长1 100 m(历史上,该古道是建康至临安要道上的一段)。古道用山石或卵石铺就,村落处用卵石,并在道路中间铺砌相对较大的石块,形成一条经线,两侧铺略小的卵石;而山体上基本采用山石铺砌。整段古道有四处陡坡拾级而上,其余路段依山势坡度而筑。道间存有关隘1座,自然条石构筑的平桥3座,卵石构筑的拱桥1座。现存古道总体保存较好,仅部分路段由于新建生产林道而遭破坏。古道穿行于峡谷之中,青山叠翠、小桥流水、古韵犹存。
2.2 半岭古道
半岭古道(图3)位于安吉县昌硕街道祥友社区馒头山西侧大小岭山体上。古道为东西走向,现存古道西始于下村自然村,东止于张家岭自然村,长1 800 m,宽1~1.5 m(历史上,该古道为安吉至德清的交通要道)。古道用不规则山石砌筑,砌筑方式相当有规律,中间用大小基本相当的山石铺成
一条经线,两侧铺相对较小的山石以便散水。古道沿山体、跨山溪曲折而行,时而平铺、时而拾阶。古道沿途有关隘1座、石板桥4座、石拱桥2座。现存古道北端长约1200m路段保存完整,南端约600m路段修建生产林道时遭到破坏,时断时续。古道两侧竹林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
图3 半岭古道
2.3 羊角岭古道
羊角岭古道(图4)位半岭古道于安吉县报福镇深溪村冰坑自然村羊角岭山体上,山体坡度大约在30°~40°,经上墅乡董岭村至杭州临安市。古道呈南北走向,存长约10km,宽1.4~1.8m(历史上,该古道从孝丰直至临安)。该道为山石铺筑,由于山势陡峭,基本为拾阶而上。《修筑天目山羊角岭路孝丰段碑记》:孝丰县境内一段共筑路17.5km,建桥11座,立亭2所,前后历者凡96日。动用全区民夫义务服役者达67205人,其中砖匠2025人,石匠2335人,木匠45450人,耗资2000金。古道山体段保存基本完整,北端村落段及再向北延伸已全毁,南端董岭村段基本被毁。该道翻山越岭,所经之地峭壁绝壑,仄径巉岩,间不容足,地势十分险要。
图4 羊角岭古道
2.4 回峰岭古道
回峰岭古道(图5)位于安吉县上墅乡龙王村东坞回峰岭山体上,古道自石塔底越回峰岭至杭州临安市。古道为南北走向,全长1050m,宽1.8~2.2m(历史上,古道从上墅一直通至临安)。古道用不规则山石铺筑,铺筑方法为中间一块山石相对较大,两侧相对较小,平缓时平铺,陡峭时则有台阶,部分台阶利用自然岩石凿成,遇溪水则用汀步代替。道间利用一自然岩石雕刻路碑,记载古道修筑情况。古道山体段保存完好,北端村落段被毁。古道两侧为毛竹林,间有大石廊,环境幽静,景色怡人。
图5 回峰岭古道
2.5 石塔岗古道
石塔岗古道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霞泉村石塔岗山体中。古道东西走向,现存长约1100m,宽在1.5~1.8m之间(历史上,该道专为山体上的军事设施所建设)。古道皆用山石铺筑,由于山体较陡,该古道台级较多,数段拾级有近百档。古道保存相对完整,部分路段由于山水冲刷和生产劳动的关系,造成一定的损毁。古道两侧或是茂密的竹林,或是悬崖峭壁,无名山溪随古道从山顶至山脚。
古道,作为一种文物遗存,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人文信息,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3.1 功能分析
(1)便民之道:安吉境内的古道,很大一部分是连接山区村落之间的“羊肠小道”,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砌筑方式,皆体现出用材因地制宜(基本以当地的山石和卵石为主,少见石板),铺砌比较随意(平铺高低略显不平,拾级不甚规整),路径精致玲珑(修长基窄,经散分明)等特色。由此分析推断,这些古道的修筑并非官府统一营造,而是当地民众为方便生活出行和生产劳动的一种自发行为。
安吉,群山连绵,很多村落坐落在山岗、山腰、山坞之中,直线距离虽近在咫尺,但都需要翻山越岭或穿越沟壑,才能互通你我。古道,承担起了山里人相互往来的重任;毛竹,天赐安吉人的自然资源,需要从大山深处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修筑古道就是为了方便、快捷地运输。光滑铮亮褐色
的躯体,是无数竹子在其身上拖、拉、碾、压而留下的烙印,虽然受尽了百般的折磨,却为山区民众创造了无穷财富。
(2)邮驿之道:历史上,安吉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其邮驿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古道,作为邮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递文书、转运物资和以及承载使客的任务。
在古代,从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只有经安吉境,才是最便捷的陆路通道。由此,境内由西北至东的古驿道(现存金鸡岭段和独松关段)成为当时重要的邮驿之道,并在境内的道间设置诸如递铺、铺前、铺二、金鸡关、独松关等这些与邮驿密切相关的驿站与关隘。
递铺,现为安吉县县城所在地,宋代时设“急递铺”,为古驿道上之重要“驿站”,供传递文书、军情和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补给或换马。递铺之名的由来,进一步证明独松关古驿道承担的邮驿之功能。
(3)军事要道:“山溪纠错,西通宣歙,南卫临安,用兵出奇之道也。杜伏威曾由此平李子通,淮南曾由此以震吴越,蒙古曾由此以亡宋国,初亦由此以袭张士诚。夫安吉之于浙也,犹头目之不可不卫也”[1]。太湖流域古人类发祥地、南北文化交流通道、早期越国北疆重镇、秦汉鄣郡治所等足以证明,自古以来,安吉就是一处“地理位置险要,兵家必争咽喉”之地。特别是南宋时期,安吉境内的东西两支天目山脉成为宋王朝抗击北方金兵的天然防线,并在此构筑了大量的军事防御设施,如古道、关隘、烽火台、弩台、营房、训练场等。
据史料记载,在安吉境内发生的宋军抗击金兵的战争不下十余起。独松关的失守,元兵走古驿道兵锋直指临安,3天后,宋王朝即告灭亡。此时的古道,无论是敌我各方,都承担起了调兵遣将、行军作战、运送粮草等重要的军事功能。
石塔岗古道的尽端是位于海拔298 m的战马墩、跑马岗、饮马池、烽火台及兵营基址等遗迹。根据分析研究,这些遗迹皆为宋廷抗击金兵构筑的军事防御设施,古道是专为此而筑。
3.2 年代推断
古道,就其砌筑方式和砌筑工艺等技术类指标分析,很难推断其修筑年代,只能结合史料记载、碑刻题记、道间遗存(主要为桥梁、关隘等)和民间流传等加以分析。而绝大多数的古道,是没有这方面的素材可参考,只能根据其所处位置、承担功能和当地人介绍进行初步判断。
(1)宋及以前。据《宋书》记载,在天目山脉崇山峻岭,回环数百里的群峰山峦中,筑有多处重要关隘,天目山脉东支一线有湛水关、金竹关、百丈关、独松关、高坞关、铜关等,西支一线有孔夫关、铁岭关、千秋关、虎岭关、合岭关、金鸡关等,除独松关、高坞关、铁岭关保存完整和部分完整外,其余均被毁。 “独松关,宋建炎间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独松关、百丈关、高坞关、铜关、金竹关、湛水关,以上诸关皆宋末守卫之处……”[2]由此可知,安吉境内的关隘为宋或宋以前的遗存。根据“有关必先有道”的常理,安吉境内凡是经过关隘的古道,皆筑于宋或宋以前,如独松关古驿道、半岭古道、金鸡岭古道、苦岭关古道等。
(2)明清时期。根据中国战争史分析,宋代以后的浙江地区,只在明代发生于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属于较大规模的主战场,故在东南沿海尚存有明代抗倭战争遗留下来的烽火台遗存,其他地区特别是浙北山区,自元代而降因为未发生过重大战争,所以作为军事要道的古道,在明清及其后不复建设。那么,安吉境内还有很大一部分古道是当地民众为了生产生活和相互交流的方便而建,如一些连接村落与村落之间,他乡与他乡之间,境内与境外之间的“村道”“乡道”和“县道”。这从一些碑刻题记、道间桥梁的砌筑工艺和当地人介绍,可以印证应为明清时期所建。如回峰岭古道旁的路碑,明确记载了该古道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3)民国年间。境内明确记载民国年间建造的古道是位于报福镇深溪村的羊角岭古道。古道北段起点冰坑自然村处立的一通《修筑天目山羊角岭路孝丰段碑记》碑刻,记载着筑路缘由、募捐和用工情况。款署“民国三十年六月孝丰县县长高安刘能超撰,六四新村人陈记振庭书丹” 。
3.3 历史文化价值
古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信息的存储器。安吉境内的古道,虽没有茶马古道的神秘与险峻,也没有长亭古道的惆怅与眷恋;既没有秦岭古道的悠久与辉煌,也没有灞桥古道的繁荣与宽阔,更多的只是山间、小道、溪水、小桥、人家这些平淡而小资的画卷。尽管如此,安吉的古道却也是一部装满了历史信息的存储器。据方志记载:“唐武德四年,李子通据余杭,杜伏威将王雄诞击之,子通以精兵守独
松岭,雄诞遣别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3]。“高宗建炎三年,金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戌者,谓其下曰:‘南朝可谓无人,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飞度哉’”[2]。“德祐元年,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戌要害,命罗琳戌独松关,元将阿刺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3]。“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项普略等屡犯杭州,攻独松、百丈、幽岭三关,董抟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盖自昔为险要之地”[3]。 抗战时期,抗战军经羊角岭古道开赴浙西,在独松关及独松岭上曾击毙日军十余人,有诗为证:“古道漫漫独松岭,金元悍将难生还。抗日枪声响峻岭,击死日寇埋空山”。文学巨著《水浒传》中也有独松关及古驿道的描述:“卢先锋自从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棵大树,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收入得董平、张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关上”[4]。
(2)线型遗产的代表者。安吉山区的古道,跨溪越岭,穿行在山水间、垄头上、村落内。除古道外,部分道间存有关隘、古桥、碑刻等,所经线路及周边还有古村落、古建筑 、古遗址、古墓葬等多种文物类型,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文化景观,是线形文化遗产的代表。
连接建康(今南京)与临安(今杭州)的独松关古驿道,除古道和道间关隘、古桥外,北端为关上自然村,该村村民为驻守独松关的南宋守将后裔,村内尚有数幢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村口有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禁挖冬笋,护竹养林”的“奉宪禁碑”。
由安吉通往莫干山的半岭古道,除道间有高坞关和迎翠、龙诞、鸣泉等古桥外,沿途有明清时期的半岭庵基址、清代张家祠堂和建于民国的陈家民居等文物遗存。
羊角岭古道长10 km,纵横于安吉与临安的山水间,龙王庙、老屋基、千亩田等这些古道经过的自然村落,从地名即可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中,羊角岭古道串联起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丽画卷。
(3)民族交往的牵引线。在古代,西苕溪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向内地、山区的传播过程中,古道这一发达的交通网络,肩负起了传递文化、民族交往的使命。安吉历史上数次移民的大迁徙,都是沿着前人修筑的古道来此定居和发展的。很多村落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他们居住在一起,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建设自己的家园。同时,在村落与村落之间,人们也是通过古道相互走动与交流,增加感情。
连接着章村镇章里村与高二村的章里古道,不仅拉近了两个村的距离,方便了居住在高山上的高二村村民下山闯荡外面的世界,而且高二村有数十位姑娘嫁到了章里村,两村俨然成了联姻村,古道为他们的牵线搭桥,为两村的和谐相处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居住于报褔镇上张村的程家,太平天国战争后从安徽的安庆迁徙到此,其祖上当时是挑着一担箩筐沿南坞山古道逃荒而来。安顿后,凭着勤劳耕作,勤俭持家逐渐发迹,并建起了占地2000余m2的程家大院,白墙黑瓦、马头封火尽显徽派建筑风格。徽式建筑在安吉的落地生根,异乡风情在当地的入乡随俗,是古道完成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接力。
曾经担负历史重任的古道,随着其功能的退化,慢慢地被遗忘;曾经发达的古道交通网络,被现代高等级公路所替代,渐渐地被弃用。站在荒芜的金鸡岭上,注目着伸向密林深处的古道,不由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这里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或杀声震天。在穿越山岭的古道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岳家军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传奇故事,留下了多少新四军阻击国民党顽固派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留下了多少当地人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民间传说……如今,这里的山岭人迹罕至,这里的古道无人问津。作为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遗产之精华,古道,不该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更不该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1] 顾祖禹,施和金,贺次君.读史方舆志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汪荣.安吉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874(同治十三年).
[3] 刘濬.孝丰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03(光绪廿九年).
[4] 施耐庵.水浒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Anji Ancient Path
CHENG Yongjun,CAI Meimei
(Anji Museum,Anji Zhejiang 313300,China)
Many ancient road exist in Anj, which is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relics site class. Ancient road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ocal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culture and people's life in the history of Anji. What's more, it brought about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n the basis of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d historical data,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summarize and analyse remaining ancient road in Anji.
Anji;ancient road;relics;research
K29
A
程永军(1964-),男,安吉县博物馆副研究员,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吉历史、地方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E- mail∶3852000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