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相李沆“圣”在何处

2016-12-10 03:50陈泰山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22期
关键词:王旦真宗宋真宗

◎文/陈泰山

圣相李沆“圣”在何处

◎文/陈泰山

提起李沆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他仕于北宋初期太宗、真宗时期,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历史上做过宰相的数以千计,仅宋代就有130多人,其中能被称为“贤相”者并不多,而被称为“圣相”者更是屈指可数,李沆便有“圣相”美誉。

在李沆之前,有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赵普,后世称“足智多谋安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有开国之功;在他之后,有比他小十几岁的寇准,时人称“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抗辽名相,大勇大忠。为何他们都无“圣相”之名,而政绩并不很突出的李沆却被誉为“圣相”呢?作为太平宰相,李沆确有诸多非凡之处,让同朝的大臣仰视。

首先他刚直公正,敢于直谏,使君王行不逾矩。宋真宗赵恒钟爱刘氏,欲册封她为贵妃,于是连夜派使者提着灯笼持手诏去见李沆。李沆听使者说明来意,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付之一炬,对使者说:“但道臣沆以为不可。”真宗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驸马都尉石保吉平步青云,占尽风光仍嫌不足,处心积虑想求得使相高位。所谓使相,即加宰相衔的节度使,位高权重。真宗征求李沆的意见,李沆说:“皇上的赏赐加封都要有根据,石保吉既无政绩,又无战功,如果仅仅因为内戚的身份就给他使相高位,恐怕会让天下人非议耻笑。我不赞成。”赵恒不甘心,几次三番召李沆复议此事,以求通融。李沆却每次都坚定如初,毫不退让,此事就此放下。直到李沆去世后,石保吉才获授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作为宰臣,最头痛的就是君王不守为君之道,任意妄为。不论是焚封妃之诏,还是拒驸马做使相,都不是一般官僚有勇气做到的。李沆忠良淳厚,公忠体国,始终如一,深得真宗信任,他的意见,真宗大抵能够接受,这也是群臣敬重他的重要原因。

其次,李沆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看问题有远见。宋真宗继位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稳定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当时银州李继迁叛乱了很久,朝廷困于边境战争,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必争之地,如果失去,则周边的几个郡都保不住。真宗皇帝很困惑,询问李沆。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就不是朝廷的。不如派遣使者秘密地召集州将,让他们辖区的军民都回到内地,这样,关内的百姓就可以安心了。”当时众人议论不一,真宗没有采纳李沆的建议。不久,和李沆的判断一样,灵州沦陷了。

李沆担任宰相时,王旦任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他们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别的事情。”

天下相对平稳后,李沆每天仍将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这些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沉迷于声色犬马,也会做大兴土木、妄动刀兵、求神拜佛之类的事情。”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空闲过。王旦这才觉得李沆预见得长远,感叹说:“李沆真乃圣人啊!”

另外,李沆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心底无私,且清正廉洁。当时士大夫流行给皇帝写密奏,但李沆从不写。宋真宗问他:“大家都写密奏,为什么独独不见你的?”李沆回答说:“我是宰相,公事都能开诚布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呈密奏的,不是挑拨离间,就是花言巧语,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怎么还会去效仿呢?”

李沆府第狭小,空间逼仄,有人劝他建座大宅子,他始终一笑置之。他认为,自家的房子作为相府确实窄了些,但居住也算宽敞,传给子孙也足够了,况且,世界是有缺陷的,怎能事事圆满、件件称意呢?

李沆识人亦有过人之处。宋真宗即位之初,曾经问李沆治国之道应首先注意什么。李沆回答:“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浮薄是轻浮、浅薄,做事不负责任的意思;新进喜事之人,指的是急于上进或刚刚得到提拔,喜欢标新立异、爱出风头的人。宋真宗问他哪些人属于这种人,李沆说,“梅询、曾致尧、李夷庚就是”。事实确实证明了李沆的判断。

李沆为相期间,国家管理日趋完善,统治不断巩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创造了北宋前期一个繁荣兴盛的历史局面,史称“咸平之治”。李沆勤于政事,坚持原则,光明磊落,清正廉洁,赢得了百官折服,称他是“圣相”一点也不为过。

猜你喜欢
王旦真宗宋真宗
宋朝时蝗虫羞愧自杀的奇闻
一席话救百人
王旦的气量
宋祁生平考
王旦之清
王旦之清
王旦的胸怀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