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好奇心 探索 勇气 坚守
人物时事速递>>·原创·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3日11时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51岁才评上教授、忍受多年冷板凳、沉醉于实验、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最后折桂,霸气独得诺奖。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后,组委会给他打电话,日本时间晚上六点多,他居然还在实验室里。
冷知识 细胞自噬
细胞自噬的意思就是“吃掉自己”。细胞自噬过程是细胞降解回收自己零部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于应急。细胞自噬基因突变会导致疾病,在严重的疾病包括癌症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都包含了细胞自噬过程。人们知道自噬机制的存在已经近50年,但是它在生理学和医学中的核心重要性只有在大隅良典20世纪90年代开拓性的研究之后才被人们广泛意识到。大隅在1992年发现,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酵母细胞出现了大量的自噬现象,这也是人类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现象。
人物素描1 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
大隅良典,1945年生于日本福冈县。他有着宫崎骏一样的大胡子,被网友称为“搞生命科学的宫崎骏爷爷”。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却喜欢自然,“(小时候)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加之身为九州大学工学教授的父亲的耳濡目染,大隅从小就将科学家作为人生目标,他曾经对化学感兴趣,但最后依然“皈依”了生物。
人物素描2 把眼光放在未知领域
大隅良典发现细胞自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对于大肠杆菌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而分子生物学在日本还没有人涉及。大隅在读博士的时候也做大肠杆菌相关的研究,但是并没有什么成绩,工作也找不到。后来,大隅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更换研究方向去研究细胞里的液泡,这在当时是一个冷门研究方向,跟他同方向的竞争者都没有,他偏偏要进行液泡输送物质的研究。“我不再总去问我的研究有没有用”,而是专心做实验和研究,沉溺于其中的他最终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科学天地。他也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开导现在的年轻研究者,要有探索、开拓的精神,不要安于现状。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探索”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当年,从研究大肠杆菌转向分子生物学的大隅良典就是一位勇士。在一个连竞争对手都没有的未知领域,他大胆展开探索,“细胞自噬”的开拓研究,不正是勇士探索的结果吗?科学研究需要探索,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呢?搭上探索之车,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