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在公众心目中的定位,就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想起他来,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的经典,赞叹他那辉煌的文学才华;其实,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托尔斯泰还拥有着另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挺身而出的正义感!
1908年5月10日,托尔斯泰从报上获悉二十个农民因抢劫地主庄园被判绞刑的消息,立即写文章进行抗议,那二十个农民他一个也不认识,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的抗议对象,是拥有数十万军警宪特的强大的沙皇政权。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发出抗议,显然是极其危险的,然而托尔斯泰却坚定地表示:“我不能沉默!”他在文章中替这二十个农民进行辩护,说他们并没有犯罪,说他们只是一群“不幸的、被欺骗的人”;相反,他指责整个专制制度才是真正的罪犯!他对政府对民众进行屠杀的野蛮行径极为愤慨,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政府的欺骗本质。他当然清楚这篇文章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危险,但他毫不畏惧:“我写下这篇东西,我将全力以赴把我写下的东西在国内外广泛散布,以便二者取其一,或者结束这些非人的事件,或毁掉我同这些事件的联系,以便达到或者把我关进监狱,或者最好是像对待那二十个或十二个农民似的,也给我穿上尸衣!”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令政府十分尴尬,当局恼羞成怒,逮捕了刊载这篇文章的报纸发行人和一些读者,但由于托尔斯泰是拥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当局不敢对他动手,只能在心中对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头子恨之入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的写作明显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早在他写出《论饥荒》后,沙皇政府就想将他监禁或流放,但因他拥有的巨大声望而中止。他察觉到了危险的存在,却并没有停止批判,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他写了《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第二年又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他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在革命失败后,他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的行为,写出了《我不能沉默》。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的创作行为是否伴随着崇高的责任感,决定了其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普世价值。艺术家不应该只醉心于自己营造的小天地里,不应该只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他的创作应该关于道义、良知,应该关于公平、正义,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来关注周围的世界,对困难群体进行人文关怀,并为他们的不公正发出尖锐的呐喊,晚年的托尔斯泰,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他没有把“沉默是金”当成处世的金科玉律,而是发出了锐利的呐喊:我不能沉默!他也因此成为良知和道义的捍卫者,在历史的星空留下了绚丽的光芒。
【原载2016年11月7日《银川日报·杂文之声》】
插图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