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群
2015年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2016年6月10日,海南省临高县四岁男童秦某在村口走失,后来在涵洞中被发现,已不幸溺水身亡。
何时能不再重复这样的梦魇?
毕节,我去过,那是十年前的事。
在毕节大方县大水乡,我待了一个星期,采访志愿者,走访学生。有一户人家,姓马,家访那天,五个孩子在家,老大十四岁,已经去贵阳打工,老二带着四个弟弟妹妹在家里。
我问,妈妈呢?志愿者说,妈妈死了。怎么死的?上吊。为什么?贫穷。爸爸呢?爸爸去煤窑挖煤了,像这样的单亲家庭在农村并不少见。
还有一种情况是名义上双亲在,实际上双亲都不在——父母到城市里打工,把孩子抛在家里。这几年,在城市里有体面工作甚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精英们,为了自己的舒适生活和伟大事业,也把孩子送回老家。我把这样的孩子们都称为“孤儿”——由于爱的缺失所导致的心灵的孤独。
有研究证实,留守儿童患抑郁症的比例非常高,其中,34%有自杀倾向,17%有反社会倾向,在龙应台先生认为的黄金教育期——十二岁以前,这些孩子几乎得不到父母的爱,更别说很好的教育了。当这些孩子带着伤痛、带着自卑、带着仇怨长大以后,是民族的希望还是悲哀?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起人刘新宇曾说,再过若干年,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孩子的同学、伙伴、同事,甚至是你孩子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丈夫或者妻子。
很多年前看到一位作家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的命运都是同构的。今天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明天就可能发生你的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怀有深深的责任。别人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是紧紧联系一起的。
毕节自杀儿童,凶手不是贫困,而是撕裂。“他不是因为贫困,食物不止是玉米面、腊肉,还有满缸的米和一栋价值二十万的房子。”
没有爱,只有孤独,就是真正的孤儿。
那年我在广西调研,见到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在广州打工,住的房子很好,也不缺玩具,甚至还有手机、笔记本电脑。我问他,如果让你在丰富的物质和爸爸妈妈陪伴之间选择的话……我没有说完,他就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在爸爸妈妈由于各种原因缺位的情况下,有个群体没有袖手旁观,这群人是公益人和慈善家。他们发扬了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这些年全国的爱心项目数不胜数,可令人困惑的是,许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问题没有变好,反而有点越来越严重的感觉?
我想,“杀死”孩子的,除了不尽职责的父母,还有一些不是很负责任的做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的群体。有一点,我想,所有的志愿者都不能放弃思考:你理解的志愿精神,是付出,还是分享?
有些人去做公益和慈善的时候,完全没有和孩子们平等沟通。他们把孩子及他们的尊严,置于弱者的境地。我们是否知道,当这些慈善完成之后,我们满足了,他们失落了;我们快乐了,他们却更孤独了。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去年支教十周年时回访西海固,问当地的校长:你认为复旦支教十年,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校长没有说新楼、先进的设备,而是说:我们的女生敢说话了。
我想,这是志愿者用十年时间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志愿者用一寸寸光阴与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嬉戏、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种情感的真实投入,让孩子们感到了平等、真诚,还有亲情。
【原载2016年第13期《中国青年》】
插图 / “我的一家” / 杨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