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与变化

2016-12-09 09:14编辑严芳
父母必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孩子变化家长

编辑|严芳

重复与变化

编辑|严芳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Preface

小孩子有多喜欢重复,家长们对此都深有体会。但小孩子又不喜欢单调,需要经常给他点新鲜感。这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我最近翻阅的几项科研报告中却获得了某种统一。

重复:刻意练习

身为父母,你一定遇到过孩子在某段时间内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翻来覆去重复很多次的情形:反复地松开手让东西掉落在地,反复地绕着圈走,反复地要求讲同一个故事……这就是孩子自觉自发的学习过程。最近我读到的一篇研究报告恰好解释了这个现象,虽然这个研究并不是针对儿童,而是针对更具普遍性的“学习”行为。

怎样学习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如果要精通某项事务,我们需要“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含义包括:离开已完全掌握的“舒适区”,进入略显生疏的“学习区”(但不要迈入当下能力无法支撑的“恐慌区”);将目标切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分块练习,不断重复直至熟练掌握,最后再拼接起来;练习的时候要专注,同时最好能获得有效的即时反馈。

对照小孩子的“重复”现象,是不是很贴切呢?虽然他们压根儿不懂什么学习方法、科学研究,却在自发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学习成果,以及无上的乐趣——通过努力了解并掌握某事的乐趣。

从中获得的启示:

不要打断孩子的重复,这一点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哪怕在父母看来那件事非常简单,重复它毫无意义,但对正处于“学习区”的孩子来说却意义非凡。

对孩子来说,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长”,本身就是动力和乐趣来源。不要人为地去划分什么“艰辛的学习”“愉快的玩耍”。玩耍或许是轻松的,而学习从来不是。但学习同样可以是愉快的,并且愉快程度很高。

如果要教孩子一些什么,尽量拆解成最小块面,一小块、一小块地引导孩子练习。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这种拆解非常费脑力,家长需要好好地审视自以为明白的某件事的做法。这过程本身对家长也有极大的、出乎意料的意义。试试看吧!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能令他获得更快、更大的成长。但这过程有时会遇到阻力,处在“学习区”里并不轻松。怎么做个较好的安排?且看下文。

反脆弱:拥抱变化

这本书最近非常流行,《黑天鹅》作者的新作《反脆弱》。主要观点是:那些生长在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下的人,哪怕再优秀,当环境变化时就很难适应,是脆弱的;而那些暴露在复杂环境、多种变化之中的人,拥有较好的适应变化的能力,能够拥抱变化,能够在变化中获益,拥有“反脆弱”性。

所以,适度混乱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有益的。比如说,如果把家中打扫得太过干净,小孩子反而容易生病,因为机体抵抗病菌的经验不足;再比如说,如果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那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孩子的适应性就会不足,他可能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也可能会崩溃。从前的人有时会特意找个有点吵的地方读书,这也有益于“反脆弱”性的锻炼。

衍生到学习与成长上,为孩子提供富于变化的、多种多样的体验是有益的。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提供给孩子的学习与认知资源上,还表现在行为方式上。也就是说:对同一件事,不妨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去做,效果会比只采用单一形式更好。这与前文所说的“刻意练习”并不矛盾:你尽可以以某个小块面为目标不断练习,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多次变换练习的形式。

从中获得的启示:

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不要紧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孩子需要适度的混乱,不用尝试把一切都纳入掌握,归置得井井有条,不容有任何差池。事实上复杂有机体(如一个孩子)面对变化、错误都有自我纠正及恢复的能力,过度干预反而适得其反。

离开熟悉的、只需要不断重复就好的“舒适区”,进入陌生的、需要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学习区”,就是一种拥抱变化的体现。在这方面,家长应当多多给予孩子鼓励。养成这一行为模式,也就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但也不是越混乱越好,“适度”的意思是在能承受范围内。这就像注射疫苗,需要小心计算剂量,混乱过头无法承受也会崩盘。有个简单的方式是:在某些方面做出变化时,尤其是剧烈变化,在另一些方面则保持稳定,比如说,扎克伯格永远穿他的灰色圆领T恤。

“变化”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更接近它的说法是“多样性”。比如上文所说的,在反复练习同一技巧时,选择几种不同的练习形式交替进行——这是最高效的,比单一形式不断重复好多了。而变化与多样性需要开脑洞,意味着家长要为此耗费更多的精力与脑细胞。

做个爱思考的好家长

不要藏在人云亦云的口号后面,什么“快乐教育”之类。教育不可能轻松,尤其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更快乐,同时又获得更好的成长,那么你就得耗费更多精力,学习做个爱思考的家长。一方面去学习、吸收新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切近地观察自己的孩子。这样你才能判断:哪些教养方式、哪些学习方法更适合他,而且这种学习与观察都得是持续性的。此外,你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观点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从零零碎碎的表象里看到孩子的特点、问题及构想解决方法。

倘若,你能做到以上我所说的每一点,那么恭喜你!你的行为本身对孩子就是最好的教养。他将会模仿你,学到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养成与你一样的不断探究、不断提升自我的习惯:这就是你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我最近在教我们家孩子(6岁)思维导图,用这个工具去理解很多不同类型的事物,比如,一部电影、一次旅行、一个绘本。有时他会表现得不屑一顾:怎么又画导图?不能来点新东西吗?但他的确已经掌握了导图的基本方法,并且自己就会提出:这个地方可以用……我还想再变化一下,比如在电影里不只有好人、坏人,还有一些人部分时候好、部分时候坏。

OK,亲爱的,这就接近于“九宫格”的思维模式了,有点小复杂,你确定你想听?好吧,还是要用来分析你最爱的“星球大战”。这已经是我们第几次拿这个系列电影作为案例分析了?

猜你喜欢
小孩子变化家长
从9到3的变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这五年的变化
家长请吃药Ⅱ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鸟的变化系列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藏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