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规则”成为孩子自觉的需要

2016-12-09 04:45郑瑜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盲人规则小朋友

郑瑜

【摘要】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接触、接受和遵守规则。但对尚处在“他律”阶段的幼儿来说,遵守规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更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地遵守的关键。本文阐述了以游戏为载体,从“明确规则”到“体验规则”最后“内化规则”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规则”成为幼儿的自觉需要。

【关键词】规则 自觉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0-02

“规则”在生活中可说是无时无处不在,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后,接触规则的机会就更多了。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对规则往往是“说起来容易,遵守起来难”。出现这种状况,虽然也有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大部分的规则都是由成人制订,而非孩子自觉的意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开展以“规则”为主题的活动时,设计组织了以民间游戏为介质和主要形式的中班社会活动《请你猜猜我是谁》。《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的顺利开展又离不开规则,所以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一、营造积极环境,明确规则

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也就是说,要直接地说出希望孩子做什么,怎么做。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先玩一个学过的游戏“金锁银锁”,来引出“规则”。选用这个游戏是因为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并且只有一个明确的规则:要说完“咔嚓一锁”的“锁”字,才能开始逃和锁。幼儿很容易掌握方法,也比较方便老师提出遵守规则的要求以及判断幼儿是否做到。自由玩过后,我请一对幼儿示范玩,引导幼儿说出“金锁银锁”的游戏规则,还让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游戏规则?”以此来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并要求幼儿遵守规则。这里,请到的幼儿的情况不一定相同,可能是没有遵守规则的,那就让幼儿说说问题在哪里;可能是遵守了规则的,那就是相当好的正面榜样。而对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这个问题,幼儿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不会很好的表述,但他们都很明白一点,那就是规则在这个游戏中的“公平”作用。

2.以正面的示范引导幼儿遵守规则。许多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交往的技能,不能以合适的方式对同伴提出要求或进行评价,这时,教师或同伴的良好示范可以为幼儿树立榜样。因此,在幼儿明确了规则作用的基础上,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和我玩一次,这一次,我们两个都很遵守规则,当然,我用了一点小手段——输给孩子,让孩子有“既遵守规则,又得到胜利”的成功体验,让更多的孩子乐于遵守规则。最后,我引导孩子们一起小结: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会玩得更开心。

二、结合实际活动,体验规则

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人制定的规矩并不十分明确。如果制定的规则远离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远离了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那么这种规则导致误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并引导他们自己讨论制定规则,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在活动的重点部分——学习新游戏部分,我就让幼儿尝试着制定规则。首先,我向幼儿交待了游戏名称及基本玩法:一个小朋友做“盲人”站在中间,其它的小朋友在他的周围做被摸的人,游戏开始,大家边随意走动,边说:“我们一起玩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念毕,“盲人”开始摸,被摸到的小朋友说一句话“请你猜猜我是谁?”让盲人猜,猜对了给予鼓励,被摸到的孩子就是下一个“盲人”。在介绍玩法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参与,如“盲人”应该怎么做(闭上眼睛),为下面的相关规则埋下伏笔。当然,这时规则还没有出现,因此,在组织幼儿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

问题a:被摸的小朋友到处跑或都挤在盲人身边,影响了盲人的活动。

问题b:“盲人”摸的时候眼睛睁开,游戏无法进行。

问题c:“盲人”摸到了一个小朋友,还没开始猜,旁边却已经有很多的小朋友说出了他(她)的名字;“盲人”需要通过对方的声音来辨别时,旁边的小朋友却在大声喧哗。

这里的a、b、c几个问题,教师无法预设顺序,完全由幼儿的当场表现来决定先后,也有可能在一次游戏中,同时出现了几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觉得有什么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幼儿评价游戏情况,通过商量来制订大家都认可的规则。这种规则建立在孩子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因此明显的是一种自律的规则。通过讨论,我和孩子们共同制订了以下几条规则:a.盲人摸人的时候,大家不能挤在盲人身边或是只能在圆圈上走动等。 b.“盲人”在游戏中不能睁开眼睛。(考虑到孩子们自控能力还比较差,我们决定用一根布条来帮忙。)c.盲人开始猜人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应该不发出任何声音。在每出现一条规则的时候,我都会出示准备好的相应的标志作为规则的提示。这里的规则标志非常必要,因为中班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要让他们一下子将几个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规则记住、整理出来并在游戏中遵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标志就起到了提示、梳理的作用。教师在准备几个基本的规则标志的同时,也可以准备几张空白的纸,以便于当幼儿提出其它可能的规则时,即时画下来,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拓展教育内容,内化规则

在总结游戏情况的时候,我向幼儿提了一个问题:“游戏是有规则好,还是没有规则好?为什么?”孩子们一致认为是有规则好,他们说:“刚开始我们没有制定好规则的时候,游戏出了很多问题,玩得断断续续的,后来我们按照定好的规则玩,就非常有趣了。”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必要,我让孩子们通过对比进行总结,能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起到了强化规则意识的作用,这比说教要有效得多。从这个问题,我们再拓展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以及园外其它场所需要遵守的规则。在提问时,我也注意了正面教育的原则,用“你能遵守什么规则?”来强化幼儿的自律意识,实现幼儿对规则的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的转化。从游戏规则到幼儿园一日活动规则再到生活中的规则,这样的拓展不是形式,而是帮助孩子将眼光放远,看到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方便和安全,能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从而开始对那些由别人制订的规则进行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组织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介绍游戏方法和规则让孩子按要求来玩的模式,而是让幼儿尝试为游戏制定规则,希望通过师生共同制订规则的途径,让幼儿知道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将规则视作一种需要,从而将遵守规则由他律转向自律。

猜你喜欢
盲人规则小朋友
随声附和的盲人
让规则不规则
盲人节
不如吃茶去
找茬儿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海边玩一夏
盲人分衣服
Let’s DIY Poster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