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霞
欧佩克限产很难落地
□江霞
虽然欧佩克产油国达成限产共识,但其成员国仍不能最终敲定具体的协议以限制石油供应,限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月28日,经过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会谈,欧佩克达成冻产协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减至3250万桶至3300万桶。这个以内部博弈、争夺市场份额著称的组织这次真的把全球石油市场惊着了,美国WTI一度暴涨6%。然而,根据达成的限产协议,沙特和伊拉克两国承担着每天削减200万桶的任务,要真正实现并不容易。
欧佩克代理主席、卡塔尔能源和工业大臣萨达宣布欧佩克达成限产协议,震惊了全球石油市场。要知道,限产呼声近年来尤其是国际油价暴跌以来一直不绝于耳,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今年年初又传出“冻产”消息,但之后几次限产会议都无疾而终。
2月16日,沙特前石油部长纳伊米表示,沙特、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同意产量冻结在1月11日水平,并认为这一水平是合适的。消息公布后,油价短线跳水,WTI当日最低跌至每桶29.59美元。市场对该消息显然并不买账。
4月17日,拥有全球60%产量的产油国汇聚卡塔尔多哈的冻产大会,共同商讨将原油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水平的可行性。然而,伊朗的临阵缺席使得冻产会议开始时间三次推迟。4月18日凌晨3点左右,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会谈,限产协议最终未能在多哈达成。毕竟伊朗的制裁刚刚解除,增产愿望强烈,伊朗缺阵实属情理之中。
今年6月的欧佩克冻产大会依然以失败告终。俄罗斯能源部长当时表示,由于油价已经较年初大幅走高,目前冻产问题已经失去了迫切性。这表明欧佩克未能就新的产量目标达成协议,将维持目前无产量目标的状态不变。
正所谓世事难料,谁也没想到事情峰回路转,欧佩克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特别会议上出人意料地达成减产协议。欧佩克表示将成立技术性委员会,研究限产的实施机制。委内瑞拉能源部长称,欧佩克今年11月将决定减产实施的时间长度,之前会决定如何分配减产任务。
事实上,限产协议达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伊朗和沙特的让步。此前伊朗希望重回制裁前的产油水平,并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但与今年早前不同,现在伊朗已十分接近每天400万桶的目标。而且,伊朗、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不在冻产的限制范围之内,伊朗反而可以再增加一些。可见,年初冻产的主要“阻力军”已经不对限产协议构成威胁。
此外,对“视市场份额如生命”的沙特而言,每天削减50万桶的产量并不难接受。沙特8月的原油产量是每天1063万桶,这一次欧佩克之所以能达成一致,也是沙特主动让步的结果。
欧佩克此次限产的目的是推高萎靡不振的国际油价。但是国际油价现在可不是欧佩克自己说了算的。
欧佩克成员国对限产协议态度不一。李晓东 供图
新的“产量上限”出炉,被不少投资者视为原油市场久违的重大利好。不过,业内也有不看好的声音,本次会谈只是确定了大框架,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操作举措,虽然短期内将利好油价,底部支撑也会有所增强,但利好效应能否持续,关键还要看声明能否落地、如何执行。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国际油价有所回升,但速度很慢,未来原油市场再平衡、油价扭转弱势步入上涨通道依然任重道远。
一方面,欧佩克减产的力度可能并不如想象中大。今年以来,伊朗、沙特均有显著增产,据欧佩克月报,8月伊朗和沙特的原油产量较去年四季度分别增加了近80万桶/日和近50万桶/日,欧佩克整体产量提升较快。此次欧佩克限产目标为3250万桶/日~3300万桶/日,这较8月欧佩克3323.7万桶/日的产量下降23.7万桶/日~73.7万桶/日,但即使是限产下限3250万桶/日,也仅持平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欧佩克减产的力度并不是很大,无法扭转供应过剩的现状。
另一方面,目前产量处于低位的尼日利亚、利比亚以及尚未完全恢复制裁前产量水平的伊朗还获得限产的豁免权。
从此前各方的表态来看,各产油国均有稳定原油市场的意愿,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将把产量限制在何种水平,以及各产油国之间如何分配配额的问题。欧佩克曾多次联手限产,但总有部分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不遵守协议约定,导致再度发生恶性增产。同时,美国活跃钻井数量持续增长,国际油价上涨必然会加速页岩油产量回升,而美国显然不会与欧佩克达成限产协议,这也是欧佩克冻产后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市场一旦恢复理性,不排除油价出现明显的回调。
从欧佩克过往历史来看,绝大多数时候的实际产量均超过上限,最高甚至每天高出400万桶。
鉴于限产协议的执行存在不确定性、配额可能超标、中断生产可能超出预期及对非欧佩克供应的保守预测,高盛重申了今年年底每桶43美元、2017年每桶53美元的油价预测。由此可见,国际油价上行压力重重,道阻且漫长。
欧佩克限产看似轻松,实则困难重重。仔细研读声明会发现,限产多长时间、各个产油国的上限如何控制、伊朗等国是否获得豁免权等细节则完全没有。也就是说,伊朗依旧没有同意冻产,沙特也没明确表态要立即减产,俄罗斯则没有参与。
首先,欧佩克内部。根据达成的限产协议,沙特和伊拉克两国承担每天削减200万桶的任务。但要真正实现并不容易。沙特和伊拉克是过去欧佩克产量增长的引擎。虽然沙特对减产一事态度积极,许多非欧佩克国家有意愿进行减产,且协同行动可以带来油市的健康改善。但是,要沙特与伊拉克分担每天200万桶的减产量,是一件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沙特之所以积极推动欧佩克达成限产协议,是在看到美国作出增产页岩油决定之后,面对低油价对其经济打击日甚一日,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欧佩克减产主力之一,伊拉克的态度则消极得多,已经提出豁免限产的要求。伊拉克石油部长卢艾比表示,伊拉克作为欧佩克的第二大产油国,应与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样得到豁免。另外,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OMO)主席Falah al-Amiri指出,1980年以来的战火让伊拉克的市场份额受到损害,一些国家抢走了他们的市场份额。他还表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受欧佩克或者其他人影响而改变立场。伊拉克退出限产计划的意愿昭然若揭。伊拉克“喊冤”将直接带动其他国家加入新一轮的争吵,因为伊拉克的产量“高估”并非孤例。
其次,作为世界产油大国,俄罗斯的态度模棱两可。虽然沙特一而再,再而三地“央求”限产,俄罗斯总统普京在9月2日也只是给了沙特一点面子,表示将推进与欧佩克达成冻产协议,并允许伊朗豁免。但是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既没有说会冻产也没有说会减产,而是说在评估加快油市复苏的“许多情境”。一方面,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于10月21日发表讲话称,俄罗斯明年原油产量将会继续增长,预计将达到5.48亿吨,这意味着,此产量触及后苏联时期纪录高位附近;另一方面,诺瓦克对邀请他参加在沙特首都举行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能源部长会议表示欢迎,并称将给上述GCC会议带去“一些提议”。这些信号显然表明,俄方“真心希望继续合作,配合其他产油和石油出口国让市场更稳定”。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态度不明朗也使得欧佩克限产协议前景不乐观。
最后,欧佩克除了要解决内部的分歧,还得面对美国页岩油等竞争。一旦欧佩克开始限产,并且限产概念助推油价上涨,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国页岩油大规模卷土重来,进而继续打压油价。因此从逻辑上,限产本身对欧佩克成员国,尤其是产油巨头沙特、伊朗和伊拉克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相反,却有可能因为限产而被其他国家抢走市场份额。不管怎么说,油价如果持续上涨,那么美国页岩油气的增长,特别是还有其他一些替代技术的发展,都是这些产油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光伏的价格已经报到非常低,如果油价持续走高,就会刺激光伏电力的生产能力,一旦这种大量生产的廉价的光伏电力进入市场,对石油公司来说一定是个灭顶之灾。这些都是欧佩克限产难以落实的原因所在。
虽然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共识,但其成员国仍不能最终敲定具体的协议以限制石油供应,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协议要有意义,需要每一个成员国都同意产量限制,但这些仍未达成一致,这是最大也是最难的问题。即使达成协议,协议各方能否如实落实还很难说,毕竟谁也不愿意动自己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