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华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规定,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会问”呢?本文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两大方面阐述了让学生会问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营造课堂氛围 优化教学策略 引导示范 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5-02
新《数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数学学习目标做了以下明确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提出问题。
那么,如何让学生“会问”呢?我认为应从教师自身和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让学生“会问”的关键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会问”的前提
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质量观、学生观的反映。传统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上课时坐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听讲,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发展,认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掌握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好学生了。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思考,有创新意识。有人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曾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老师提问了你几个问题,你都答对了吗?”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绝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是,现实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看到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在学习时质疑问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学生没有疑问吗?很显然不是学生没有疑问,只要是学生积极思维,总是会有疑问的。那症结又在哪里呢?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可能有的疑问都想到了,由教师提出来,由学生来回答,代替了学生思维,根本不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考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营造一种积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被大激发。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知情相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敢问”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能问”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来诱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2.优化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会问”的有力保证
(1)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会问”。
学生提问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增强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就会深受启发,提出富有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定义中关键字眼的理解,教师首先可提出:“一个三角形能否有两个直角?”引导学生模仿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模仿教师提出:“一个三角形能否有两个钝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同时有一个直角又有一个钝角?”等问题。教师再问:“在直角三角形中,另两个角又是什么角?”学生很快又提出了:“在钝角三角形中,另两个角是什么角?”并又从其它角度提出了许多灵活的问题。如果教师坚持这样以问题的形式引导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提出、分析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问”。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观看电视新闻、报纸,对乡村的经济生活情况进行调查,上互联网查询有关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有关百分数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到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就会根据实际事例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小数或分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大于一百的数?”“百分数为什么可以不带单位?”“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的学习场面,培养了学生能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会问”。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心理趋向。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在上课时,注意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位同学就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一提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放开了,每位同学都开动脑筋,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样拓展了思维空间,学生不仅“善问”,而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学生“会问”的必要途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随时可以提问。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
学生的好奇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主动地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教师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应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更好、更多。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在提问中的错误,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2.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提出好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知晓“提问题”的方法。主要做法有:
(1)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认为值得怀疑或自己的独到见解等来提问题。
(2)留有余地法。教师要巧妙的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讲课中,教师要有意留下一些问题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小组交流等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趣问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从而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4)追问法。在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让学生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5)反问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问”的舞台,留给学生“问”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问”的能力,让学生敢问、想问,才能使学生“会问”。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论》(马云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