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翟婷
【摘要】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而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培养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如何优化设计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从而更好地保障和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着眼,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研究生 奖助体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0-01
自2014年起,国家研究生教育取消公费制度,进行全面收费。伴随而来的是对全日制研究生大幅度提高生活补助,补助名称也从“生活补助”发展到“国家助学金”;同时,各高校均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学业综合奖学金,特别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的地方高校。虽然由于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差异化策略导致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成因各高校的基本情况差异而不同,使得当前研究生奖助体系形成各校差异。但从资助和激励层面,研究生奖助体系大体上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勤工助学金和国家贷款资助四部分为主的框架体系。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优质生源不足
一方面,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985”“211”高校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有些学生会存在“考不上名校研究生不如不读研”的想法。加之前几年国内三本院校大面积扩招及对其学生的“考研专项计划”,导致大部分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地方高校迎来众多三本院校的学生报考。而此类学生大多在本科阶段以考取研究生为目标,花费大量精力在专项复习考研科目上,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后续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上线率不高,为保证第一志愿录取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研究生复试形式化倾向,招生工作把关不严从而导致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虽然各地方高校会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金额、等级的新生奖学金用以吸收优质生源,但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有限。
2.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导致的差异化并未显著对待
自2011年起,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渐开始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时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逐渐减少学术性研究生招生名额。这两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模式以及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但目前奖助体系特别是奖学金的设置并未突出差异化设置,导致学生定位不清,培养效果不佳。
3.不同导师对研究生创新、学术要求程度不同
不同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却没有跟上研究生规模的增加。地方高校普遍还存在本科生扩招,研究生导师还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直接导致导师、本科生、研究生师生比过高,导师工作繁重,精力分散,难以支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多在导师考核与监督制度设计层面较为宽松,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个性培养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少部分研究生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未能与时俱进,难以培养出适应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创新奖助体系设立,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1.顶层设计突出三原则
地方高校在进行本校研究生奖助体系顶层设计时,可参照“普惠与激励并重”、“促强与扶优统筹”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三项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各相奖助学金的调节作用,既提高研究生整体待遇,又达到奖励优秀、激励进取的目的;既照顾学校学科整体发展,又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快速发展,同时统筹兼顾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学科,形成各学科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用制度规范、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推进以科研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最终形成科学的、以国家投入为主、学校配套为辅、导师个人资助、其他相关方面合理分担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
2.“三助”津贴打破平均主义,实施按劳分配
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后,地方高校在国家助学金的保障基础上,大多设立研究生“助管、助教、助研”简称“三助”岗位,对有意愿从事该项工作的研究生进行补贴。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实施的标准为标准工资,按月发放,由学校研究生处统一发放,助研的岗位则由导师申请,导师发放。虽然学校制度规定有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的环节,但多碍于情面,流于形式,导致所有助管做多做少一个样,均是统一工资。故建议今后可打破“平均主义”,学校可适度放权给二级学院,各学院、导师均可自主制定“三助”岗位考核与津贴发放执行办法,保证津贴发放总额固定的前提下,有效激励研究生承担工作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导师增加助研岗位支出,可试行以导师经费为主,学校经费配套的措施,或直接以成果为导向,学校配套经费额度与导师和助研取得的成果相挂钩,充分激励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3.增设专项奖学金激励
目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大多都有相应的量化标准,但归根到底落脚点都要在课程成绩、学术科研上评价衡量。有时候学生为了获得成果而一味追求“有用”成果,甚至会出现只围绕评选标准努力的情况。故建议在操作层面指定细则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增强奖学金对于研究生创新的引导激励功能。
同时,应广开来源,增设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多涉及到科研创新,而研究生作为学生,需要学业、创新、德育、文体、社会实践等均衡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专长,满足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可按照自身发展方向增设专项奖学金,例如:A 类(学习科研)即学业专项奖学金、科研专项奖学金;B 类(社会实践)即实践创新专项奖学金(尤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C 类(文体等特长)即文体专项奖学金等。
导师也可以从自身的科研经费、项目经费里拿出部分,设置专项奖学金,来奖励那些学习刻苦、经济困难、创新能力颇强的研究生,用“奖”代替“补”,对研究生的技术创新活动成果的可转化性进行适时指导和监督,有效地激励研究生的创新兴趣和能力、解决研究生的生活问题。
4.增设优秀科研团队奖励
在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中,都组建了教师科研团队,进行集中、创新性学术研究,故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组建也是大势所趋。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程度加深,当今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已由个人单打独斗式的创新向团队化分工合作共同创新转化,创新性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由自由式发展向团队式转变,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人才才能在融洽的学术氛围中获得创造性科学成果。以前的研究生奖学金多以个人存在,而集体奖项较少。优秀的研究生科研团队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强大的导师队伍(导师组居多)、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与合作关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互相学习的优势互补,相比于个人研究优势非常明显。众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都是在优秀科研团队的支持下获得的,因此对优秀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奖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故建议实施优秀研究生科研团队奖励计划,鼓励研究生加入到科研团队里学习、生活、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营造更强的归属感,一方面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朋辈指引和导师指导的合力更加有效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裴秋蕊.研究生奖助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
[2]徐凯,徐洁,王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三大障碍的审视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2).
[3]陈晓梅.角色期待与呼应:新情况下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变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