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整理
斯诺笔下的长征
本刊记者 整理
沈嘉蔚油画《红星照耀中国》(局部)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西方新闻记者,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人对话的美国人。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一书,在书中,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在整个《西行漫记》中,斯诺带给西方读者关于红军长征的第一印象是陪同他向保安行进的一群“孩子兵”,这些孩子都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收容的生活难以为继的贫寒子弟。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与斯诺相谈甚欢。
其中的绰号为“老狗”和“老表”的孩子话特别多。斯诺问孩子们,为什么参加红军。17岁的“老狗”告诉斯诺,他是在福建苏区参加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红军教他读书写字,并且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无线电报务员。他参加红军的原因是“红军帮助穷人”。16岁的“老表”是在江西参加红军的,也从头到尾经历了长征,红军对他很好,他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将自己参加红军的原因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高度,参加红军,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和“抗日”。
一个在四川参加红军的小战士告诉斯诺,他参加红军是为了活命,因为他家里是贫农,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红军到村子里,还给老百姓们演戏,又给老百姓们分了土地,他家里也分到了土地,地主都被吓跑了。于是他就参加了红军。
一个大约19岁的小战士告诉斯诺,他家乡在湖南,自己当过铁匠学徒。红军到了他们县里,他赶紧去参军了,因为他要同那些剥削他父母血汗的地主们“打仗”,红军就是解放穷人的军队。
与斯诺一起行进的孩子们当中,还有几个来自福建、浙江、江西、四川,但是大多数都是山西和甘肃本地的孩子。这些孩子有些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些是为了“逃脱奴役”,还有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绝大多数孩子参加红军是为了“革命,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斯诺先生开玩笑地说,红军与普通的中国军队相比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而国民党的部队基本上按照省区编成。红军的孩子们虽然来自于不同的省份,但是相处融洽,一路有说有笑,并且时常高唱革命歌曲。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访问的时候,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斯诺在书中写到,红军对于长征的准备期长达一年,红军高层举行过秘密会议,决定避敌锋芒,将
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里去。斯诺称赞为:“计划周密,很有效能。”红军长征之初在赣南进行了动员,夜间秘密地用游击队将主力部队替换下来,等到全部的红军主力在雩都(今于都)附近集中后,才下令大部队行军。由于行动迅速且秘密,在红军9万人的大部队开拔几天后,国民党军才发现。
红军将主力分成西、南两个纵队,分别攻打湖南、广东的国民党碉堡线。红军猛烈攻击,快速推进,直到占领了湖南南县境内全部的碉堡封锁工事。于是红军向西、向南进行战略撤退的道路被打开了。
在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碉堡线后,红军开始了“划时代的征途”。红军在1934年10月21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在11月3日占领第二道封锁线,一周后占领第三道封锁线,广西和湖南的国民党军队在11月29日主动放弃了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主力挥师北上,深入湖南,准备直捣四川,与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军转战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减员严重,到达贵州边境时,减员三分之一。斯诺分析,红军减员严重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后勤运输规模过大,红军当时动用的运输人员有5000人之多,被辎重拖了后腿;第二个原因在于行军走的是一条西北向的直线,容易被国民党军预知动向,从而设置障碍。
于是红军到了贵州后,行军不走直线,且采取多路分兵和声东击西的战术,让国民党方面不易判断行军方向。此外,红军还轻装上阵,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轻便装备,以加快行军速度,运输部队减少人数,改为夜间行军,避免国民党飞机的空袭。
蒋介石从湖北、安徽、江西抽调大量部队,进入贵州增援地方军阀王家烈的部队。然而,在战力强大的红军部队面前,王家烈的烟枪部队几乎被完全消灭,红军还在贵州吸纳了两万名新战士入伍。
面对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红军在1935年5月初,突然又回到云南,并作出攻击云南省会昆明的态势。云南军阀龙云集中一切力量防守省会,在贵州的国民党大部队也迅速赶来增援。在成功地调动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之后,红军主力在皎平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境内,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将红军部队运到对岸,整整运了9天。
蒋介石希望借助大渡河的天险,将红军全部歼灭。可是红军战术灵活,且“运气实在太好”,又成功渡过大渡河。在《西行漫记》中,斯诺用了上下两节向西方读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红军渡过大渡河的故事。
斯诺对于大渡河的历史是比较了解的,他说,三国的英豪和后来的许多战士,尤其是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都是在大渡河天险面前走向了失败。蒋介石也电令四川军阀刘文辉和刘湘,要在大渡河沿岸重演石达开失败的历史。
斯诺用细腻的笔触讲述红军渡过大渡河的故事。他说,命运再一次与红军交了朋友。红军的先锋部队在彝族向导的带领下,猛扑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竟然发现在大渡河的南岸系着一艘渡船。原来防守大渡河渡口的一个团长以为红军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到大渡河,就不顾蒋介石的严令,渡过河来,到亲戚家吃吃喝喝。于是,红军奇袭安顺场,团长被俘获,渡船自然也被缴获。
接下来的叙述文字,斯诺写得惊心动魄。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搭乘缴获的渡船,去河对岸把另外两艘渡船给弄过来。红军在南岸设置了机枪阵地,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当时大渡河正发大水,水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战士们艰难地驾着船用了两个小时才到了河对岸。敌人竟然让16位勇士从容上岸,并占据了俯瞰敌人碉堡的悬崖制高点。16位勇士向敌人的碉堡猛投了一批手榴弹。敌人仓皇逃窜到第二道防线。到达北岸的小部队一面固守阵地,一面派人将三只渡船都驶回南岸。于是大部队开始过河。三天时间,一个红军整师就过了河,敌人逃走了。
红军大部队向安顺场集中。不过国民党空军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展开狂轰滥炸,国民党追兵也在加快行军速度,准备来包围红军主力。面对危险的情况,红军领导们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夺取安顺场西面的泸定桥,确保全军迅速渡河。
南北两岸的红军部队,迅速向西急行军,日夜兼程,将国民党军甩在后面。红军先锋部队到达泸定桥时,发现作为桥面的木板一半已经被撬走,河流中心只剩下空铁索,并且国民党在桥头堡设置了机枪阵地。国民党军防守兵力是一个整师。
红军先锋部队征集了30名勇士去执行夺桥任务。勇士们背着步枪和手榴弹,抓着铁索向河对岸发动了进攻。红军的机枪展开了火力压制,国民党军守桥部队也用机枪还击。一些战士中弹牺牲,但是越
来越多的战士爬到了桥中央。20多个红军战士匍匐到了桥板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击中敌人的机枪阵地。守桥的敌军仓皇后撤。20多个勇士乘机冒着火焰,冲过桥,并占领了敌人的机枪阵地。后面的红军战士立即渡河,并铺上了新的桥板。不久,原先过了河的红军先锋师也出现了,两支红军部队对敌军发动了钳形攻势,敌人狼狈而逃。占领了泸定桥后,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过河,国民党飞机展开轰炸,但是炸弹大都落到了河里。安顺场和泸定桥的幸存的敢死队勇士们,都被授予了红军最高的金星奖章。
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就进入了相对安全的川西地区,这里国民党的碉堡体系尚未完成,且国民党的兵力较少。不过红军面临着地理环境上的挑战——沿途有7条高耸的山脉需要翻越。
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红军战士衣衫单薄,且战士大都是南方人——抵御严寒能力较弱,很多战士被冻死。毛泽东告诉斯诺,在更加难爬的炮铜岗上,战士们生生是靠砍伐长竹子,铺出一条路来,因为泥淖齐胸深。有一个军团三分之二的驮畜在这里死掉,成千上万的战士失去生命。红军接下来又爬过了邛崃山脉、梦笔山、打鼓山,又损失了不少人。1935年7月20日,他们进入川西北的毛尔盖地区,与四方面军在松潘苏区会合。红军在这里做了长期的休整,整编了部队。中央红军原先的9万人,只剩下一半。
8月,中央红军继续北上,朱德被留在四方面军。一年后,四方面军与贺龙的二方面军会师后,才向甘肃进军。中央红军北上的下一个障碍就是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大草地沼泽遍布,且荒无人烟,大雨连绵,道路像迷宫一样曲折,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夺去生命。草地中没有柴火,红军战士只好生吃野菜和青稞。下雨的时候,红军没有帐篷,只好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任由大雨侵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后,红军还是顽强地走过了草地,到达甘肃边境。在甘肃南部,他们又与国民党军队打了几仗,最终艰难突破障碍,到达陕北。1935年10月20日,红一方面军先锋部队与陕甘红军会师。
作为一个出色的记者,斯诺没有简单地流水账式地叙述完红军长征的过程就收尾了。他在向西方读者介绍长征的过程之后,进行了很好的提炼总结。
他说,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闯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斯诺称赞红军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媲美成吉思汗西征和土尔扈特部东归。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与红军长征相比,就像“一场假日远足”,不值一提。
他充分肯定了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一场战略撤退,而非溃退,红军完成远征目的,并且核心力量保持完整。红军强调这场远征对于未来抗日的意义——在向抗日前线进军,将红军长征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长征也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在经过的超过2亿人口的地区留下了革命的种子,红军向老百姓讲解土地革命的意义,宣传抗日政策。
他毫不吝啬地用这样的语言盛赞红军长征的精神:“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他在叙述长征文字的结尾,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为结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