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打实干脱真贫

2016-12-09 20:17韩世雄张江
中国扶贫 2016年16期
关键词:滇西建房片区

韩世雄 张江

从最北部的香格里拉到最南部的西双版纳,坐拥61个县(市区)的滇西边境片区囊括了多个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这里的贫困,隐藏在美景之下,深藏于大山之中,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滇西脱贫攻坚,是一次需要披荆斩棘的新实践。2012年12月,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在普洱市召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强调,滇西片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兴边富民行动、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4月25日,保山至腾冲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腾冲龙江大桥竣工通车,结束了腾冲这个中缅边境重要的开放口岸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一桥飞架两岸,无须再驾渡船。龙江大桥的通车只是滇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拉枯族:告别风雨入新寨

滇西的脱贫攻坚,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有独特的民族法则。众多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这片灵动的土地上。2010年末,该片区有少数民族人口831.5万人,有汉、彝、傣、白、景颇、傈僳、拉祜、佤、纳西、怒、独龙等26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5个云南独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滇西的少数民族脱贫问题,是一个事关片区脱贫和边疆地区和谐稳定的大问题。

拉祜族是滇西地区直过少数民族之一。这几年,很多拉祜族百姓搬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居,少了严寒风雨,多了欢歌笑语。

距离临沧机场15-20分钟车程的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腾龙组是直过民族拉祜族的聚居村。如今在村里新建的民俗展览室里,依然可以看到拉祜族传统的房屋模型、老照片,并陈列着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

2013年4月,临沧市委将勐准村腾龙组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挂钩联系点、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这个在村干部口中竹笋“发”得最早的组,由政府领着拉祜族村民开始了一场变革。65户农户的房屋全部按照乡村旅游的要求原址重建,完整地保留了民族特色。

“村民可根据自己家的人口数在三种户型中选择最中意的那一个。政府整合各种项目资金投入到腾龙,每户都可获得扶贫、住建部门共4万元的建房补助、20吨水泥和信用合作联社提供的5万元贴息贷款。”勐准村村支书彭开超对当年的建房细节依旧记忆犹新。

有建房资金,有建材,腾龙组村民的建房热情一下子被点燃。村民们纷纷扒掉旧房,搭起临时棚,投工投劳参与家园建设。组里也成立了建房理事会,确保原来房子的木料、石料不浪费,尽量利用。所需劳力全部实现本地用工,建材则统一采购。

“腾龙美不美,就看山和水。”在村庄旅游景观提升上,村庄遵循全域景观化的思路打造景观。村口建设拉祜风情特色的主寨门,修复古井、保护古茶树,修建人行栈道,打造水体景观,建设叠水、水车、水磨、小桥、休闲亭等村景。道路绿化前花后树,村内路旁、房前屋后广种经济林木以及生态蔬菜。2013年春节前,65户群众搬入了新居。截至目前,相关单位投入建房以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已经达到1400余万元。

“现在腾龙组的致富产业是‘一块田、两棵树、一张铺。”村支书彭开超给记者作了解释:“一块田”就是推广“烟+豆种植”,利用好田好地发展烤烟、长寿仁豌豆。“两棵树”就是加强古茶树管理,引进早实核桃新品种。“一张铺”就是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到村庄建设中,每户配建一个标准间,将民居建成农家乐、家庭旅馆,并带动养殖、种植和拉祜族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2015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29元,比2014年增加583元。

“我们还号召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火镰菜,又将小河沟改造成了景观河。”彭开超说,发展乡村旅游给腾龙组带来了游客。今年清明节,有10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

地处边境的腾冲市猴桥镇轮马社区的鲫鱼塘组有24户140多人,他们原本住在山上茅草房和杈杈房中,目前仍有10户47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褚在佳全家6口人,除了夫妻俩,还有3个女儿和老母亲。搬迁前,褚在佳住在安置点对面的深山中,骑摩托车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

2015年腾冲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鲫鱼塘的村民“如鱼得水”,整个组全部搬进了四合院式的傈僳族新民居,全部住上了240平米的木结构火塘房。这些房每栋建筑成本在20万元左右,若没有政府补助,农民很难建起房。在村主任余廷东看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傈僳族农户占到半数的村民小组的发展至少提前了50年。

鲫鱼塘社36号是傈僳族村民褚在佳的新房。去年,他家获得了3.2万元危房改造户补助款、6万元的无息贷款和1万元安居工程补助。“村里一直保留着互相帮工建房、种田的的传统,这也帮村民省了不少人工费。”余廷东说。

去年,褚在佳一家的收入只有3000多元,为尽可能少花钱,褚在佳同邻居一共花了35-36万元,合建了新房(两户共用一个院)。为了省钱,他还在自家山林里砍了八九棵树。虽然建房让他欠下6万元贷款,但褚在佳并不担心,他家山林下四年前种的草果已开始挂果,他有信心通过卖草果还上贷款。

景亢:互借资金富傣寨

北回归线穿县而过的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名字最长的县名,也是个多民族自治县,因澜沧江和小黑江在县内交汇而得名。

景亢组属于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现有96户377人。这里创造出了独特的“六个共同”经验,即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千、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抓。当地充分利用村民之间的互信互帮互助传统,花小钱办大事,高效地推动了村庄的建设和发展。

来看看景亢人是怎样用“六个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

“银行贷款共同用”解决了很多农户没有贷款资格,无建房资金的窘境。乡长陈刚告诉记者:“比方说3户建房,只有2户能贷款的话,先期贷款的农户就匀出一部分资金帮助没有贷款资格的农户。”据统计,96户农户共同贷款384万元,用于房屋建设,这种方式,使全组农户民居房建设得以整体、快速推进。

建房资金有了,村里又成立理事会牵头与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石料等主要建材,户均降低建材成本0.95万元,全组节省91.2万元。党员带头组织一个15至21人规模的特色民居建设互助小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降低了1.26万元用工成本,全组节约120.96万元。党支部和理事会还统筹调配脚手架等建筑物资,为每户节约2500元,全组节约24万元。

“在建设寨子的时候,每个傣族族长都会在广播里号召村民们义务建设。像村里的硬板路,都是群众投工投劳。”陈刚说,因为傣族建筑风格浓郁,现在村里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已开办7-8家农家乐。

俸贵荣是村里的生猪养殖大户,2010年他花了32万元建起了新房并在今年开办起了农家乐。“寨子里以前是土路,下雨的时候踩着丢砖才能过。”他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村民的房子和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当时我家贷款4万元,匀出来2万元给村里其他农户建房。村里还要求拆掉围墙,我把房后面的围墙给拆了,原本不能过车的路现在可以过车了。”俸贵荣告诉记者,4月16日泼水节开业后刚刚经营了1个月,主要经营傣族特色餐饮。现在游客还不多。“多的时候忙不过来可以找亲友或邻居来帮忙,傣族村民都会做菜,一天100元的工钱。”

1404米的围墙被49户农户以绿篱代之,种上了9000余株绿植,村庄绿化率达到90%以上。如今,这里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村庄”“不上锁的村庄”。县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欢欢告诉记者,这里民风淳朴,即村民出门从来不锁门。

陈刚认为“六个共同”一直根植在这个寨子里,“这个经验用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上可以产生很大的推动效果”。早在2011年,在临沧全市精神文明现场会上,景亢组的经验得以推广。现在,这个经验已经在全市脱贫攻坚中广泛推广。

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滇西的脱贫攻坚,是压力,更是责任,每一个参与者都责无旁贷。

今年5月14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主任李纪恒第四次到自己挂钩的保山市施甸县调研。此前的半年时间里,他已先后3次到这里“现场办公”,并协调云南中烟公司每年拿出2亿元帮扶两个乡镇1279户布朗族农户尽早实现整族脱贫。

临沧市扶贫办副调研员李明1986年就进入扶贫系统工作,靠着一双脚,在临沧的大山中走了三十年。这期间,市委办曾想把他调过去做领导秘书,被他婉拒。“我有三位同事在扶贫工作出了车祸去世,我希望能一直千到退休,一直千到临沧脱贫。”

有信念,有担当,滇西这片红土地才能有脱贫的希望。

脱贫攻坚,外力尤珍。来自一家省属国有企业的陈韬,擅长的是股权投资,现在他是保山市昌宁县挂职副县长、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刚下来3个月的时间。作为云南省下派的47万挂钩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正处在把底数摸清的阶段,希望能为昌宁脱贫摘帽出把力。

“在昌宁,仍有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珠街乡金宝村至今仍没通路,修路要花费10亿元,现在进村只能坐渡船。”挂钩队员很难能聚在一起,为了方便工作,陈韬所负责的第三队就建了一个24人的微信群。雨季即将来临,他要求村里的挂钩工作队员每天都要通过微信群报个平安。这个平台既是“联系办”,也是“学习群”。“现在我们开展了“每日一学”,每天发送一条200字的扶贫常识。在饭前半个小时的时间,由村里的工作队长带着队员学习一下。”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在流经双江县城的小黑河上,县里建了四座不同民族风格的桥。可以看出,四个民族就像四根手指,根根连心。双江的脱贫解困,四个民族一个都不能落下。县扶贫办主任王琪坦言,双江脱贫攻坚正在全力以赴。“如果双江到2020年没有脱贫,那就意味着全国至少有四个民族没有如期脱贫,这个责任双江担不起。”

2016年云南全省有12个县要在年底脱贫,而滇西片区独占10席,云县是其中之一。在县行政中心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有一个云县脱贫摘帽倒计时牌,每天都在提醒各个单位的同志。脱贫攻坚,他们要“三步并作一步走”。云县扶贫办主任李彩云告诉记者,“原本我们是按照2018年脱贫做的三年脱贫攻坚规划,现在正在将三年的扶贫项目、资金集中使用,确保年底脱贫。”

滇西片区启动三年来,片区联系单位教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沙成塔,助力滇西脱贫攻坚。组织16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滇西16个县,其余59所直属高校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东部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开展战略合作,对口帮扶滇西职业院校。

教育部还以新机制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他们结合滇西10州市特色优势产业,会同云南省采取总部加特色学院、研究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方式建设新型应用技术大学,所属各特色学院按照“空间贴近、辐射滇西”的原则布局在产业集聚区,首批启动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建设。

此外,大理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得到了北大、清华等9所高校的对口帮扶和指导。

记者还了解到,片区启动以前,重点大学分配给滇西的招生指标少,现在指标增加了很多,这为很多滇西地区的贫困学子走出大山,进入一线城市就读创造了机会。

三年多的时间,在片区联系单位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进下,滇西片区正在按着既定的目标全速前进。

今天,地处偏远、长期落后的滇西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新的足迹。

猜你喜欢
滇西建房片区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山西摸排疑似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50余万个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十年磨一剑! 广州“巨无霸”旧改茅岗村复建房亮相!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帮人建房丧命 引发赔偿之争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