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霜 王元
“以胖为美”实际上是唐朝中晚期贵族对社会衰落的一种逃避。
说起21世纪现代女性的理想体型,“高瘦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答案。然而,倘若一位“高瘦美”女子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她的命运会如何?
肯定有人认为,以现在的体型放在唐朝,不管人有多美,都是不会得到宠幸。因为唐朝人不好“高瘦美”这口,人家崇尚的是“肥胖美”。殊不知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很多人对事情了解不全面,只见树木未见森林而产生了偏见。
事实上,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女性的理想体型并非始终如一,相反,它还有一个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不能因为唐玄宗时期杨玉环“以胖为美”,就断定整个唐朝时期的女性审美都是如此,这是不准确的。
要追溯唐朝时期女性的理想体型,就必然要提到当时的女性服饰,因为作为人类第二层皮肤,服饰在—定程度上展现了女性的体型。而目其变化又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所以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对女性审美也是不同的。
初唐:纤细造型
初唐是指唐代开国至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之间。由于唐朝建立初期国力薄弱,很多制度和设施有待发展和完善,所以唐朝建立初期服饰的样式主要沿用隋朝。女服样式仍是隋朝时期的小袖高腰长裙,裙带系到胸部以上,整体造型纤细苗条。
因此,透过这个时期的女服样式可以看出,此时无论王族皇室还是平民百姓女子的理想体型皆是清瘦修身,才能穿上那窄瘦的高腰长裙。
盛唐:丰腴华贵
盛唐(626—755年)是从玄武门之变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这段时期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周盛世,到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因此造就了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开明、经济基础坚实,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世界丰富。这些因素也促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和女子体型审美观,较上个时期有了巨大转变。
女子的理想体型从初唐后期就开始向“胖”发展,到此时,“以胖为美”成为盛唐时期的独特审美观。这种变化可以从此时女服样式上寻见端倪。
盛唐时期,女服主要样式还是初唐时期的襦裙,只是尺寸日趋宽大。同时盛唐时期流行袒领,领口开得很低,能够露出雪白且丰满的胸部。这种样式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已经遍及黎庶。因此,从此时服饰样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女子崇尚显露自己的丰满体态。
说到这里,我们要举出众人皆知的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人们常说“环肥燕瘦”,用来说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其中,“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丰韵肥满,深得皇帝宠爱的杨玉环,无形中为这种主流社会的审美观再加砝码,成为“以胖为美”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滴垂式的时尚传播模式下,上到贵族妇女下到平民百姓,都深受杨玉环的影响并开始有心效仿,这其中自然包括她那丰腴的体型。与此同时,盛唐时期女子崇尚“胖”的理想身型,不仅受皇室贵族主流审美的推动,也与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日益富足有关。
中晚唐:消极审美
中晚唐(756—907年)即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到公元878年爆发的黄巢之乱之前,都属于中唐。黄巢之乱之后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即晚唐。
到了中晚唐时期,女服样式日趋宽大的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达到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这种礼服即唐代女服的代表性服装之一——唐代大袖衫,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而宽大的服饰样式也反映出此时女子的体型仍以丰满肥胖为主。同时,从这一时期壁画中女子脸盘圆润的形象,也可看出“肥胖美”的流行。
但是与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以及唐朝皇族身上固有的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从而反映出唐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不同,唐朝中晚期时的“以胖为美”则是一种消极审美。它揭露了贵族通过在服装上用更加奢华放纵的态度,来逃避国家日益衰落的现实,而百姓也继续沉浸在国家繁荣假象中,始终盲目追随王室的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