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丹
摘要:赵师侠,南宋词人,宋室遗宗,其活动大致在孝宗一朝,曾中进士,宦为下僚。赵师侠词中,咏物状态、摹写风景乃至赠友送别皆好作浅淡语,且以浅语寄浓情。南宋当朝局势的渐缓,理学的渗入,词人自身的宦游经历,淡泊的性情,均和其词浅谈趣味的养成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浅淡语;咏花词;写景词;赠别词
赵师侠,字介之,号坦庵,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七世孙。《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坦庵词提要》:“陈景沂《全芳备祖》载《梅花》五言一绝,亦称师侠。与此本互异,未详孰是。盖二字点画相近,犹田肯、田宵史传亦姑两存耳。毛晋刊本谓师使一名师侠,则似其人亦有两名,非事实也。”由此可见,当作师侠。生卒年不详,据饶宗颐《词集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赵师侠当生于南渡之前,经南渡而居家新淦(今江西新干)。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其后宦游益阳、豫章、柳州各地,然其“资阶则不可详考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坦庵长短句》一卷,赵师侠介之撰。”门人尹觉序云:“坦庵先生金闺之彦,性天夷旷。吐而为文,如泉出不择地。连收两科,如俯拾芥,词章乃其馀事。人见其模写风景,体状物态,俱极精巧。初不知得之之易,以至得趣忘忧,乐天知命,兹又情性之自然也。”明人毛晋《坦庵词跋》赞其:“生于金闺,捷于科第,故其词亦多富贵气。或病其能作浅淡语,不能作绮艳语,余正谓诸家颂酒赓色,已极滥觞,存一淡妆以愧浓抹。”
一、“能作浅淡语”的表现
赵师侠词的题材多涉及咏物、写景、赠别、宴饮等,虽不及南渡后辛弃疾等词坛大家那样题材广阔,意境深远,但其词摹景状物、述写人情皆出性情。“能作浅淡语”的特征在其咏花词、写景词及赠别词中尤为明显。
(一)咏花词
赵师侠词咏花种类甚多:菊花、梅花、芙蓉、海棠、牡丹、茉莉……简直是一座百花园。试看:
蝶恋花·道中有簪二色菊花
百叠霜罗香蕊细。袅袅垂铃,缀簇黄金碎。独占九秋风露里。芳心不与群英比。 采采东篱今古意。秀色堪餐,更惹兰膏腻。不用南山横紫翠。悠然消得因花醉。
上阕“百叠霜罗香蕊细”,菊花经霜后细细花蕊透出淡淡香味,显示出词人精微的观察力;“袅袅垂铃,缀簇黄金碎”,“袅袅”二字刻画出行人头插菊花后的摇曳姿态;“独占九秋风露里。芳心不与群英比”,这就写出了菊花独立寒秋的品质。下阕“采采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消得因花醉”,词人通过对菊花的赞咏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整首词出语浅淡明了却又精巧自然,体现出赵师侠词浅淡语的风趣。
再看一首咏梅词:
蝶恋花·临安道中赋梅
剪水凌虚飞雪片。认得清香,雪树深深见。传粉凝酥明玉艳。含章檐下春风面。 照影溪桥情不浅。羌管声中,叠恨传幽怨。陇首人归芳信断。万重云水江南远。
上阕写梅花在严冬中开放的情态。“认得清香,雪树深深见”与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粉凝酥明玉艳”,写梅花在飞雪中绽放的姿态。“含章檐下春风面”,词人看到雪中梅花,思绪由近及远,从严寒残酷的冬天想到了春风徐徐扑面的春天。下阕词人则由眼前之梅遥想远方,“羌管声中,叠恨传幽怨。陇首人归芳信断”,羌笛悠悠,边塞归人无消息。浅淡的语言写出了陇首人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末句“万重云水江南远”更是将天涯两隔的情状用浅语道来,看似不经意实则幽怨深沉。
(二)写景词
赵师侠宦游多年,寄情山水之乐,每见美景便欣然作词。凡山林之景、园林之景、舟行所阅之景、登高眺望之景,壮美幽美,皆入词中。试观:
酹江月·万载龙江眼界
平生奇观,爱登高临远,寻幽选胜。欲上层巅穷望眼,一半崎岖危径。万瓦鳞鳞,四山簇簇,咫尺疏林映。山川城郭,恍然多少清兴。 残照斜敛余红,横陈平远,一抹轻烟暝。何处飞来双白鹭,点破遥空澄莹。鹤岭云平,龙江波渺,不羡潇湘咏。襟怀舒旷,曲栏倚了还凭。
上阕写词人登高途中所见之景,下阕则写词人登临高处所见之景。下阕尤其精妙,夕阳残照,龙江平静如镜横列在眼前,一缕昏暗的轻烟在江上游荡,“何处飞来双白鹭,点破遥空澄莹”,不经意间,一双白鹭掠过江面,将澄净晶莹的天空点缀,一个“破”字生动形象将画面动态化,全词写景明白如话,语言浅淡。
又《凤凰阁·己酉归舟衡阳作》:
正薰风初扇,雨细梅黄暑溽。并摇双桨去程速。那更黄流浩淼,白浪如屋。动归思、离愁万斛。 平生奇观,颇快江山寓目。日斜云定晚风熟。白鹭飞来,点破一川明绿。展十幅、潇湘画轴。
上阕写归舟衡阳时的天气及舟途中所看到的景象。“正薰风初扇,雨细梅黄暑溽”,起首点明季节气候,正是梅雨时节,暖风扑浪,词人不禁“动归思、离愁万斛”,然后笔锋陡转,不深写归思,只述眼前“平生奇观”,“颇快江山寓目”。待夕阳斜照,流云停定,眼前之景豁然。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云定晚风熟妙在‘熟字。”远处白鹭飞来,词人直欲“展十幅、潇湘画轴”,全词写景既有壮观的景象,也有幽美的图画,无斧凿之痕。
(三)赠别词
赵师侠,宦游多地,多有别词。赵师侠的赠别词和他其他题材的词作一样都是用语浅淡,却能在浅淡清新之中寄寓浓情厚意。试看:
浣溪沙·螺川从善席上叙别
不比阳关去路赊。使君行即返京华。清江江上是吾家。 聚散有时思夜雨,留连无计劝流霞。红愁绿惨一川花。
同宗兄弟赵从善即将返回京城,词人作词赠别。上阕“不比阳关去路”,用平淡的语气说去京城的路没有到阳关远。“清江江上是吾家”,此句更为浅淡,我家就住在清江上,浅浅一句却牵动离愁。下阕极写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有时”二字的确出乎自然,不矫揉造作。“留连无计劝流霞”,既然没有办法留住亲友,只能劝酒聊解离别之愁。待明日,只剩下满眼川花。全词在这清新浅淡之中却寄寓着词人深浓的离情别愁。
又《水调歌头·春野亭送别》:
江亭送行客,肠断木兰舟。水高风快,满目烟树织成愁。咿轧数声柔橹,拍塞一怀离恨,指顾隔汀洲。独立苍茫外,欲去强迟留。 海山长,云水阔,思难收。小亭深院歌笑,不忍记同游。唯有当时明月,千里有情还共,后会尚悠悠。此恨无重数,和泪付东流。
这首词俨然是一幅江亭送友图。词人在江亭与友人分别,江边满眼烟云缭绕的树木都是密密离愁,耳边响起轧轧的橹声都是阵阵离歌。“独立苍茫外,欲去强迟留”,一句浅淡之语将词人依依不舍的情思表露无遗。下阕“海山长,云水阔,思难收”,与友人别后,山远水阔,海深云飘,用语极浅而别思尤重。“小亭深院歌笑,不忍记同游”,看着友人渐行渐远,不禁回忆起过去同游欢笑,分别之后相逢不易,“此恨无重数,和泪付东流”,结语中饱含深情。
二、“浅淡语”与“深浓情”
赵师侠词往往以浅淡之语模山范水,写物体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师侠只是词中的“画家”。咏物写景其实是词人自我的真实写照和美好的人格追求。赠别词更是以浅淡之语寄深浓之情。以上皆有涉及,兹不详叙。
此外,在他的送春词中,还有词人内心深浓的伤春之感。试看:
水调歌头·癸卯信丰送春
韶华能几许,节物叹推移。群花竞芳争艳,无奈隙驹驰。红紫随风何处,唯有抟枝新绿,暗逐雨催肥。乔木莺初啭,深院燕交飞。 渐清和,微扇暑,日迟迟。新荷泛水摇漾,萍藻弄晴漪。百岁光阴难挽,一笑欢娱易失,莫惜酒盈卮。无计留连住,还是送春归。
词人面对春光流逝,感慨“韶华能几许,节物叹推移”,群花欲争艳却不知“无奈隙驹驰”。《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忽然之间只余百花零落成泥。“百岁光阴难挽,一笑欢娱易失,莫惜酒盈卮”,词人的落脚点已不止是春光,而是放眼于人的一生,词人只能在光阴逝去的过程中珍惜即将逝去的光阴。全词以浅淡语写送春的场景,却在浅层之下有深浓的伤春感逝之情涌动。
三、“能作浅淡语”的原因
局势渐缓,理学渗入。赵师侠主要生活在南宋孝宗一朝,此时世局由动乱流离转向晏安承平,更多的词人将目光由南渡初期矢志抗敌、收复故土转向承平时期的日常生活。这些平常生活的写作很少需要豪言壮语。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宋代理学兴盛的时期,理学大家朱熹、陆九渊等都集中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赵师侠本人崇信理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有赵师侠者,集吕大临、胡安国、张九成、朱熹四家之说为一编,刻之兴化军。”因此,理学的重性情、“涵咏体味”的文艺观对赵师侠词浅淡语风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金闺宦游,性情淡泊。赵师侠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的七世孙。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赵师侠坦庵,为南宗之隽……”但是经历南渡之乱,赵师侠虽高中进士,却一直沉于下僚。胡薇远《岁寒居词话》云:“尝举进士,令益阳、豫章、柳州、宜春、潇湘、衡阳、蒲中、长沙,始丁亥,终丁巳,盖三十年作,可按地而索也。”赵师侠家国沉沦之痛尤胜常人,平淡之心更胜他人。因此当他以丰富的经历磨练出淡泊的性情,外化到词中便自然地呈现出了语言浅淡的风格。
综上所述,赵师侠词“能作浅淡语”在其咏花词、写景词及赠别词中表现明显,且寓深词人深浓之情。赵词“浅淡语”的特色与其所处的承平时代和理学思想的渗入息息相关,同时词人本身独特的经历和性情也是重要成因。
注释: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卷一九八.
饶宗颐.词集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2:162.
饶宗颐.词集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2:16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十一.
饶宗颐.词集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2:162.
毛晋 辑《宋六十名家词》[M].北京:中华书局,1936.
卓人月.古今词统[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九.
唐圭璋.词话丛编[M].本事词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
唐圭璋.词话丛编[M].岁寒居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1999年12月简体字版.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
[4]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
[6]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7]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3.
[8]金国正.南宋孝宗词坛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9]王洪.唐宋词百科大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9.
[10]饶宗颐.词集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