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蕾
摘要:黑人女性作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传达她们对于黑人女性的关注和支持,唤醒黑人女性的反抗意识和觉醒意识,并鼓励她们建立亲如姐妹的联盟来改善自身的生存现状。“姐妹情谊”的建构,成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将以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三位作家的作品为例,从基本内涵、具体表现和建构意义三方面,来分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姐妹情谊;女性主义;种族
谈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然要提到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这三位作家。赫斯顿是公认的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沃克也是美国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莫里森则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更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姐妹情谊”的建构,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将以三位作家的作品为例,从基本内涵、具体表现和建构意义三方面来浅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一、黑人女性小说中姐妹情谊的基本内涵
鲜明的“姐妹情谊”色彩,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黑人女性作家试图通过文学这一形式,一方面来传达她们对于黑人女性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更渴望唤醒黑人女性的反抗意识和觉醒意识,鼓励她们建立亲如姐妹的联盟来改善自身的生存现状。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为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女权主义运动之下,女性独立和反抗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壮大,文学领域的表现就是女性作家开始以独立作家的身份进行创作。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中,表现最突出的女权运动则是黑人女性作家的诞生和发展,其促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色:第一,政治色彩浓厚,尤其表现在种族政治和性别政治两方面。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是黑人文学作品下的衍生品,极大地继承了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凸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特色,而黑人女性作为黑人种族中的弱势群体,更是承受着来自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歧视也压迫,如同作家赫斯顿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所描述的那样:“白人扔下担子叫黑人男人去挑,他挑了起来,可他把担子交给了家里的女人。据我所知,黑女人在世界上是头骡子”。在父权统治下的社会中,黑人女性就是“负重之骡”,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迫和凌辱。第二,“姐妹情谊”色彩鲜明,这也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区别于黑人文学的重要特征。黑人女性文学在美国较长时间处在低谷期,源于男权文化与种族秩序的禁锢,黑人女性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甚至是被有意避免和淡化的。女权运动促使了黑人女性的觉醒,也使她们抬起头来关注自己的未来。在强大的社会压迫之下,黑人女性主要通过共同劳动、互帮互助、相互关心而建立亲如姐妹的关系,形成对抗男权统治的共同体,以此生存下去。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成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
“姐妹情谊”这一术语是西方传统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它指的是妇女群体在父权社会体制压迫下形成的一种情谊,让妇女群体之间如同亲姐妹间互助互爱,以共同反抗受到的压迫。这一妇女运动的术语,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不仅经常出现在妇女运动的各种横幅和旗帜标语中,而且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量源泉,通过这一口号的唤醒妇女们的集体反抗意义,从而参与到争取平等、独立、自由的运动之中。除此之外,从深层次上来说,“姐妹情谊”这一口号形象地再现了女权主义派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观点: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忽略阶级、种族、宗教上的差异,建立以姐妹间互助互爱为基础的妇女主体,重点解决妇女独立的社会问题,推翻父权社会的统治。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姐妹情谊这一术语开始在文学领域出现,甚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批评领域极其流行。当然,这与文学领域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突出的就是女性作家的意识形态,通过批判来自父权社会的种种压迫,从而唤醒沉睡中的女性,激发她们的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争取,姐妹情谊所蕴含的政治色彩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被文学领域所接纳。
二、黑人女性小说中姐妹情谊的具体表现
种族歧视之下,黑人承受着来自白人的歧视;性别歧视之下,女性承受着来自男性的歧视。除此之外,黑人男性又把自身所承受的歧视转嫁到黑人女性身上,而黑人女性则成为社会的底层。由此可见,黑人女性承受着来自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的多重压迫。而黑人女性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她们自身,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试图摆脱来自外界的一切压迫生存下去。
以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为例,小说中对黑人姐妹情谊的建构十分清晰。通过认真、系统的研读小说《紫色》可以发现,小说中主要建构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姐妹情谊:第一种,亲姐妹,西莉亚和耐蒂。小说《紫色》采用的是书信体,作品中西莉亚和耐蒂是亲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对于西莉亚所承受的悲惨遭遇——被凌辱产子、被迫嫁人等,耐蒂也如同亲身经历。亲姐妹二人在被迫分开后,采用互通书信的形式进行倾诉和交流,正是在耐蒂的关爱和支持之下,西莉亚才熬过了悲惨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自我。第二种,婆媳,西莉亚和索菲亚(西莉亚继子哈皮的妻子)。整部小说中,索菲亚都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存在,西莉亚缺失勇气而逆来顺受,正是索菲亚的独立、反抗让西莉亚看到了女性也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当索菲亚因拒绝当市长太太的女佣而被关进监狱时,西莉亚和家人朋友一起想办法救她,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姐妹情谊的典型代表。第三种,情敌,西莉亚和莎格、索菲亚和玛丽·阿格纽斯。她们虽然是情敌,但是同为遭受压迫的女性,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西莉亚照顾无家可归、伤势严重的莎格,莎格帮助西莉亚正视自己,帮助西莉亚拿回被自己丈夫扣押的信件,甚至为了西莉亚与情人对抗;玛丽为了救索菲亚被黑人警长强暴,而且还照顾索菲亚的孩子十一年之久,索菲亚帮助玛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实现独立,最后两人一起生活。
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除了建构了以上几种姐妹情谊的模式之外,还通过建构陌生人之间的“姐妹情谊”来表达小说的思想主题。下面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为例,分析陌生人之间姐妹情谊的建构。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所女修道院中,修道院位于一个叫鲁比的小镇附近,在鲁比小镇中,男性有着绝对性的领导权和控制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姐妹情谊”的诞生。故事主要围绕五位女性展开,第一是修道院的主人康妮;第二位是失去孩子、离家出逃的马维斯;第三位是格蕾丝,因为反抗社会只能流落他乡,被修道院收留;第四位是孤儿西尼卡;第五位是经历婚变的帕拉斯。这五位女性都有着悲惨的生活经历,在修道院中通过共同的劳动、相互的诉说、互相的照顾而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逐渐走出悲痛,走向独立自由的人生。她们没有依靠男性,而是建立了仅由妇女组成的“乌托邦”,这是莫里森对男权主义的抗争的最直接表现。
三、黑人女性小说中姐妹情谊的建构意义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对于“姐妹情谊”的建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文学上姐妹情谊的建构,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姐妹情谊建构在促进和谐两性关系的建立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对于“姐妹情谊”的建构,不仅是对生活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黑人女性生存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是对整个欧美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反思。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家自然而然要考虑多个层面的内容,如黑人女性与黑人男性之间的问题,黑人女性与白人女性之间的关系,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之间的问题等等。因此,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对于姐妹情谊的建构,在消解两性之间的对立,缓和两性之间矛盾,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贝尔胡克斯在曾经在她的著作中强调了姐妹情谊建构在促进两性关系和谐上的重要意义,指出妇女的解放运用不应该也不能发展成“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方”的两性战争,而应该充分发挥男性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从而结束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和凌辱。姐妹情谊建构的这一意义,在著名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艾丽丝·沃克的《紫色》、托尼·莫里森的《天堂》等都有具体的表现,如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段婚姻,就突出表现了作家在努力寻求两性关系之间的一种和谐:珍妮的第一段婚姻,使她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干活的骡子”;在第二段婚姻中,珍妮也是只能做一个沉默者,默默地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而在第三段婚姻中,珍妮有了言论自由,两性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关系,同时也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才唤醒了另一位女性菲比追求和谐平等两性关系的意识。
其次,建立科学、生态的种族观念,实现种族之间的融合,也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建构的重要意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将姐妹情谊的建构与种族、性别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政治功能,创作了极大的社会价值。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姐妹情谊的建构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提高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例如,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建构了黑人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姐妹情谊——黑白混血女性珍妮与纯黑人女性费奥比;艾丽丝·沃克在她的小说《紫色》中建构了超越种族的姐妹情谊——黑人女性索菲娅、白人女性艾琳娜·简、黄皮肤女孩斯贵克。可见,对抗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通过姐妹情谊的建构实现种族观念的超越,以一种对话的形式来树立科学、健康的种族观念,从而促进种族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总之,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等著名作家关注的焦点,而且在消解两性对立、构架和谐两性关系,消灭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促进种族融合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波,张彤.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姐妹情谊[J].文教资料,2010,07:28-29.
[2]寇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探析[D].南昌大学,2013.
[3]凌建娥.身份、创造力与姐妹情谊——论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7: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