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夕莹+康玮
摘 要:网络使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网络;消极影响
一、网络信息的开放多元性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倾向
网络上各种外来的观念、思潮和随社会变革而出现的新的价值标准,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因素。我国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一元的价值观教育,民族的传统的实现虽然已为他们了解、熟悉并接受,但整体而言,大学生的世界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处于不稳定或“可塑”状态。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夸大与扭曲。网络文化没有国界,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特征恰与一般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有的大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标准,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来利用网络。大学生如果将虚拟世界中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转化为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潭。第二,价值评价观念的混淆。长期沉迷于网络会让有的大学生形成符合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容易使人际交往双方逐渐丧失社会属性,慢慢回避现实世界,甚至因无法区分虚拟的情况和现实中的情况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网络技术规范的外来主导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生偏移
从网络技术来看,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13个根服务器,并且可以对国际域名的流量、解析等进行严密监控,并可以随时中断服务。“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简称ICANN)负责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但美国商务部却拥有最终否决权。相比之下,我国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与我国的网民规模却极不相称。互联网的国际标准中,只有3项是由我们中国人主导制订的,不到互联网国际标准总量的千分之一。长期依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文化,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自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容易形成西方化、美国化的倾向。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
三、网络虚拟匿名性容易引起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传统社会存在着人的监督,大学生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所构成的虚拟世界,正是这种虚拟性使网络有了巨大的诱惑力。现代社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规建设的不健全或严重滞后,使得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导向功能减弱,而大学生的自律慎独意识又未完全建立。大学生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其自由度加大,道德行为很可能失控。网络犯罪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与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并存与交替,造成传统道德规范与网络道德规范内容的冲突,网络中许多道德行为不能用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从而引发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行为。与此同时,伴随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由于各种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导致网络犯罪越来越严重。如网上诈骗、盗窃行为猖撅,反动、色情信息泛滥成灾,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电脑病毒的制作与传播、电脑“黑客”严重威胁网络安全等等。网络犯罪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堪忧,少数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过于崇拜,个别学生甚至利用网络技术攻击校园网,篡改学业成绩,造成极坏影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黄色”、暴力、欺诈信息,使其道德沦落;极少数大学生受家庭经济困难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侵犯他人合法利益,严重败坏大学生的形象。
四、网络信息的自由非控制性一定程度上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以往所接触的广播、报纸、电视传媒,已经过严格的过滤,不正确的东西基本己被删除。但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充当着信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双重角色。由于网络的技术特征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传播,互联网实施言论控制难以办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滥用。网络色情信息的进一步扩展,对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他们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其后果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大肆在网上发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年学生还有一些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喜好搞恶作剧的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站的教唆,而沦为“网络黑客”。
参考文献:
[1]张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保障[N].学习日报,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