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孙云轩
摘 要: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步伐,使其出现了一些新时期特有的问题和新状况。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环境,本文将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并分析其成因,重点论述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深入分析社会变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带来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挑战采取应对的措施,进一步保证党员队伍建设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那么如何把握这些机遇、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就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下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深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时期。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2]。2016 年 2 月 2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重大意义。通知还指出,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振兴的重任。在党组织的建设中,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基础[3]。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是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广大农村基层群众贯彻党在农村设立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的中坚力量。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是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农村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的城市发展环境优于农村,使得大部分农村人才不断涌入城市,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心村”,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后继无人现象突出。
二、新时期下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现状
(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模糊不清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意识、怀疑和否定共产主义的心态在部分层党员中依然存在。再加上国外一些敌对势力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向我国内部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让部分党员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此外,一些作风不良的党员,也影响了党员对共产注意理想信念的追求。
(二)对农村基层党员思想建设不够重视
对农村基层党员思想建设不够重视的表现有两点,一是思想上的认识不够,在选拔党员时未按照党章的要求将党性觉悟高、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村民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而且很多村干部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容易赢取上级好感的业绩方面,忽视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在思想建设方面的执行力不足。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党员的吸纳工作并不上心,使得党组织内的优秀青年稀缺,在思想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也不够,未按照《党章》的要求进行思想教育[3]。
(三)党员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党员教育具体指的是党组织对党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组织一项需要经常进行的重要基础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党员的基本素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
(四)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够端正
从当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党员工作作风是极好的,但也不存在一些作风不端正的党员,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个别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这一表现具体体现在农村党员干部的差别服务意识。其次,农村干部党员缺乏群众意识或群众意识不高,无法完全理解群众路线的真谛。三是工作不讲究策略和方法。在开展农村工作时,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对党的具体政策和思想进行宣传,采取纯粹的行政手段,常常导致群众和党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四是工作作风较为浮夸。对上级领导的任务十分上心,特别面对上级领导的检查和视察,善做表面功夫,而对村内事务却不那么热衷。
参考文献:
[1]霍军亮.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思想建设.[J].湖湘论坛,2013,5(1):21-22.
[2]王应秀.四川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6(1):31-32.
[3]程秀,冯国境,陈思思. 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15):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