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2016年10月20日,万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在上海松江开元酒店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美国动物科学学会、上海亘泰实业集团、上海优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主办方上海亘泰实业集团技术总监王根虎博士的主持下,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专家和媒体朋友们共同为论坛拉开了序幕(图1)。本次论坛共分为6个部分,围绕高效、专注、健康、合作的相关主题,阐述了养猪业现状、发展理念和未来的方向。
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第一部分内容在四位国际顶级专家的演绎下精彩纷呈,相信大家对国际养猪业竞争力提高、饲料原料研发和可持续发展会有新的认识。
来自丹麦种猪养猪研究中心的Flemming Thorup介绍了丹麦母猪繁殖新目标——每头母猪年提供40头断奶仔猪(40 Pigs per sow per Year,PSY40),从丹麦母猪繁殖的历史出发,说每个人都能期望得到像中国地方品种,如梅山猪的高产仔数。并介绍丹麦养猪业在最近几十年取得的成就,以及养殖现状和母猪生产性能。随着母猪产仔性能的提高,更有着一系列的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如弱仔猪的管理、初乳分配、免疫球蛋白的摄入,甚至还分析了母猪产仔数对育肥期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实际饲养过程中,Thorup博士也介绍了不少管理实例,比如说弱仔猪有额外的初乳摄入时间段、人工乳的补充等等。随着饲养管理的改善和遗传基因的改良,丹麦最终在10年内可以实现PSY40的目标。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对食品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于蛋白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肉制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谷物和蛋白原料。那么寻找新的能量和蛋白饲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动物生产专家Harinder Makker在此背景下介绍了他对新蛋白和能量原料开发的看法。随着生物燃料的兴起,大量的副产品被应用至畜禽饲料之中。麻风树粕等非常规蛋白原料也逐渐获得广大科研人员的注意,但是其中抗营养因子的处理非常关键。此外,专家还对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昆虫蛋白和藻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将来是很好的蛋白和能量来源,但是还需要在成本效益和环保、大规模生产、收集、烘干等方面继续改进,才能作为常规原料大量使用,有助于原料紧缺、成本过高等问题的解决。
解决原料紧缺、成本不断上涨的方法,除了寻找新的原料资源外,还可以利用一系列手段提来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Hans Stein教授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伍国耀教授分别从饲料加工和原料处理方面对提高饲料利用率进行了阐述。饲料加工,如粉碎粒度、调质、制粒、膨化对日粮利用效率都有提高,但是日粮的纤维含量、粉碎机类型都会影响加工工艺的效果。蛋白质资源日渐紧缺,如何提高现有蛋白资源的利用效率受到广大关注。甚至在细分领域,通过蛋白原料的深加工,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小肽)的产出。
专家的精彩演讲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凝聚全球科研力量,驱动猪业创新思维”的宗旨。虽然两天的专题报告十分短暂,但是专家传递的信息却在时时刻刻不停地影响着中国养猪业的精英,将全球最新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地传递下去。创新,改革的力量,永恒不变的主题!
图1 会议现场
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标准化操作流程、高素质员工和高度机械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饲料效率是反应生产者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精准营养和精细化饲养方案是提高饲料效率的主要手段。营养平衡及调整、饲料原料动态数据库、电脑化控制自动化饲喂是精准营养和精细化饲养方案落地,改进饲料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来自法国农业研究所的Jaap van Milgen、Nathalie Le Floc’h、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德发、爱荷华州立大学的John Patience从不同主题对此进行阐述。
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其持续多年对猪净能的研究闻名于世,净能是现阶段能最准确地预测猪生长性能的能量体系。营养价值和需要量的变化以及如何预测动物生长
性能是实现优化养猪生产的基础,也是实现自动化饲喂的前提。采食量是动物生长的驱动力,合理控制采食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饲料效率。蛋白质沉积和脂肪沉积是营养物质摄入的结果,通过建立模型,以营养物质摄入量为基础,结合环境因素、品种基因,甚至其他数字监测手段预测动物生长性能是精准养殖系统的关键。
来自同一研究院的Nathalie则从环境角度阐述猪营养物质需要量和日粮营养成分如何调整。健康是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集约化养殖带来抗生素和药物的滥用,不仅对环境和动物福利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威胁到了人类公共健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环境、病原菌、动物处于动态平衡中,而动物的生产能力受到环境、病原菌的深度影响,营养与健康紧密相连。健康受损将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的改变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降低,进而降低动物生长性能。日粮氨基酸是调节猪群健康的一个有效手段,补充色氨酸可以减少仔猪氧化应激、维持肠道形态,减少结肠炎症。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2012)指出有关猪净能的研究数据相对有限,而糖和养分消化率的准确测定又相对困难,所以目前更趋向于采用常规营养成分来预测NE值。然而在业界,最常用的净能预测公式由Noblet等建立于199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猪的基因型、养殖环境,还是日粮组成、原料营养价值,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甚至很多国际的经验很难直接适应中国养猪业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从本地实际经验出发,建立中国的饲料数据库和营养需要量。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德发院士,以最难检测和分析的猪净能需求为主题,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和努力。为什么要使用净能体系?因为净能体系能更准确地评估饲料的有效能值,能更好地预测生长性能——与生产实际结合更加紧密,能降低配方成本,能更好、更经济地使用副产品。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建立了多套呼吸代谢室和净能体系的研究框架,深入研究了猪净能的维持需要,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的数据准确性,建立了一些原料的净能预测方程,并在不断累积试验数据,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在于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并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猪净能需要量的影响。
而来自艾奥瓦州立大学的John Patience则直接从饲料效率这个主题出发,研究并探讨了猪的基因改良、日粮能量、原料差异、环境因素等对饲料效率的影响。比如说,应激对肠道屏障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肠道受损后会对饲料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饲喂高纤维日粮将降低猪的屠宰率,这反过来又会降低胴体的饲料效率。甚至第二天上午还会有新生仔猪健康状况对饲料利用率影响的报告。所有的专家围绕精准营养以精细化管理在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畅所欲言,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养猪业处于产业调整变革的背景下熠熠生辉,闪亮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养猪业未来之路。
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第二天的内容缓缓拉开序幕,奏响了东方明珠上海的第三乐章。猪肠道健康永远是饲料业和养殖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肠道健康包括肠道微生物、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和肠道免疫功能。肠道健康与营养密切相关,仔猪的肠道是消化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对维持仔猪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断奶带来的巨大应激及饲料形态的改变使仔猪肠黏膜破坏,造成养分消化吸收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影响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借助各种手段确保断奶仔猪肠道健康,是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腹泻、促进仔猪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
传统营养主要考虑的是动物本身的营养需要,以生长性能为指标。然而随着我们对动物机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要想解决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肠道微生物作为机体并不可少的一部分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关注。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代文以“肠道微生物:动物营养新靶点”为题,阐述了动物营养再认识、肠道微生物的认识及其营养调控实践策略。直至现在动物营养领域还存在着三大黑箱:营养结构及其组合效应,宿主营养代谢、调控机制及与遗传互作,微生物结构、代谢及与宿主的互作。不同蛋白、淀粉和纤维、油脂来源对猪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差异,甚至相关的饲料添加剂(如高铜高锌)对肠道形态、免疫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通过日粮原料来源、营养水平、营养结构的调整,同时满足动物和微生物需求,保障动物健康并发挥生产潜力是我们的目标。
抗生素在动物生产过程中不加节制的使用,加速了超级细菌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顾虑。在替代抗生素的使用上,越来越多的添加剂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其替代效果还需要多重验证。最常用的饲料添加剂包括酸化剂、锌铜、益生元、益生菌、酵母类产品、核苷酸和植物提取物。研究表明添加药理水平的锌铜、特定酸化剂和部分植物提取物可以改善猪的生产性能或提高其免疫功能。Hans Stein总结道乳酸菌对断奶仔猪断奶后稳定胃肠道更有利,而芽孢杆菌DFM可能对增加生长育肥猪较便宜的高纤维型日粮中能量和营养物的消化率,及随后提高猪生长性能和胴体特性更有利。这些产品的试验报告并不总是正面的,因此可能在使用方法、产品筛选方面需要更多的工作。
来自丹麦种猪养猪研究中心的Flemming Thorup从丹麦实践经验出发,来自意大利的Alessio Paoli则从日粮配方的角度出发,向大家阐述如何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丹麦养殖业有着严格的质量体系,包括欧盟法规、丹麦法规、行业协议、定制化合约生产。在调查丹麦养猪业后,欧盟在2016年的抗生素报告中指出:丹麦采取的鼓励谨慎使用抗生素的多种综合措施,,已经有效地解决了抗生素耐
药性等更广泛的问题,这可以给其他成员国作为一个有效解决抗生素问题的实例。Alessio从两个动物试验结果出发,介绍在抗生素替代方面的可行方案,包括酶制剂、植物精油、中短链脂肪酸。
抗生素替代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大关注。随着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逐步禁用,养殖户直接面临着疾病的困扰。从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抗生素的替代不仅仅是调整饲料配方这么简单,还涉及到改善饲养管理、重视猪的基因和疾病防治、维持动物机体健康。甚至,从国家层面出发,出台的不仅仅是禁止使用抗生素的公告,还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抗生素分类、数据统计、抗生素用量目标、如何考核等等),以此来确保政策的执行,最终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中国的猪业规模大、发展快,是世界上公认的养猪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猪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化养猪模式已成定势。同时我们还存在着养殖效率低、成本高、规模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到位、环保压力空前巨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凝聚全球科研力量,驱动猪业创新思维。因此,本次中国猪营养国际论坛从可持续性、精准营养、饲料效率、肠道健康与抗生素、中美澳国际合作和竞争性引入国际化视野,期望中国养殖业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建立高效率、高效益养殖模式,驱动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来自艾奥瓦州立大学的Dermot Hayes在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养猪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相对重要的养殖国家或地区,以与中国市场进行比较。Hayes说: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猪肉消费潜力,实际人均消费只有27.5 kg。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沿海地区养殖业密集,疾病和环保压力较大。支撑中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疾病和生产效率低下。
来自本次论坛主办方美国动物科学学会的主席Deb Hamernik则展望了中美养猪业的合作前景。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达到90亿人,届时我们需要额外供应70%~100%的食物以满足人类的需求(FAO,2013),其中10%来源于作物产量的提高,20%来源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剩下70%将来自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部分。然而,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需要我们达成国际性的合作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可持续性畜牧业的概念被提出,以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物福利、抗生素使用、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等问题。
在分析养猪业竞争力的主题上,澳大利亚猪肉合作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Roger Campbell向我们列出了一个详细的案例。他首先比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和英国养猪业关键指标的分析,包括胴体增重、饲料价格、PSY、母猪年出栏商品猪数,分析不足之处,并找到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此来确定其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目标和研究项目。澳大利亚养猪业存在着多方面的优势,如疾病状况良好、产业化程度比较高、受到零售行业的支持。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足,如胴体重过低、饲料价格高、增重成本高。报告同时介绍了几个关键项目,包括NIR检测、饲料效率、含硫氨基酸的作用效果。
来自德国的环保专家Thomas Kaufmann从全球范围内分析养殖业(包括肉牛、奶牛、猪、鸡等)在环保方面造成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中国养猪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低排放农业的相关内容,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行动,应用最好的实践措施来减轻全球畜牧业的潜在污染。这些措施包括:营养管理、废弃物处理、能量效率提高和回收、氮磷养分深加工和提高其利用率,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排放,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从而提高动物生产盈利能力。
通过这两天各领域专家的精彩分享,不论是从哪个主题出发,始终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饲料效率。确实,从直接的角度来看,饲料效率关系着养殖的成本和盈利能力;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它还关系着环境影响、动物福利等等养殖业的方方面面。相信多年后,饲料效率也还将是养殖业的热门话题。然而,正如John Patience所说,饲料效率依然是一个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指标,期待在下一届的论坛上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养殖业和饲料效率,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和报告。正如伍国耀教授的总结:进展重大、未来光明、挑战巨大。
论坛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然而专家知识和经验总陪伴我们左右,会议点滴总萦绕心头,一点欢乐、一束鲜花、一片掌声、一声闭幕。第三届论坛虽然已经结束,然而知识不灭、朋友永存。最后,感谢给我们奉献精彩演讲的专家们,正是有了他们的辛苦研究和无私分享,才有了论坛的精髓!感谢不远万里来上海参加中国猪营养论坛的朋友们,正是有了他们积极的参与,才成就了论坛的盛况!感谢所有主办单位和赞助单位,正是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才让论坛能可持续地召集大家欢聚一堂!感谢论坛筹备组成员,正是他们在会前会后无数的幸苦,才让论坛顺利运转!期待来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