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红船,谈粤剧

2016-12-08 13:20Text曾令霞
广州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粤语粤剧红船

Text-曾令霞



说红船,谈粤剧

Text-曾令霞

红船即将重现珠江重温粤剧旧梦,可船未启航,浪已起程。睇睇原由:广州电视台新历除夕夜举行 “广州好明天更好”新年倒数晚会,一个广东艺术团用普通话及通俗唱法,首演即将公演的粤剧 《船说》。演员着西服,念白唱腔皆用普通话。根据 《船说》官网介绍,《船说》以百年前红船戏班粤剧名伶台前幕后的情感故事为内容,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和创新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演艺方式,制造一个集珠江游船、旅游剧场、剧院表演和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全新的水上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并计划2016年农历新年前正式公演。《船说》领军人物声称: “如果粤剧仅仅是让懂粤语的人来听,它不会有发展的。”此举此言一石激起千层浪,粤剧的语言问题成了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激辩双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关键词来展开讨论:粤剧、粤语、红船、本土性。

最近读了祝春亭、辛磊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 《大江红船》,作家关注的也是以上几个层面的问题。小说以民国时期为叙事背景,围绕广州珠江水域红船弟子的命运遭际展示了粤剧由草根向殿堂艺术痛苦裂变的过程。就女班而言,按照级别,粤戏戏班分为 “省港大班”、“落乡班”、“天台班”、“茶居班”等。要想从 “天台班”、“落乡班”过渡到 “省港大班”,道路相当漫长,将戏演到广州 “海珠戏院”及香港的大戏院是所有戏班的梦想,那意味着已挤身“省港班”之列。小说借粤剧红船女班 “凤之影”的曲折成长故事印证了这一历程。王国维认为,“戏剧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本书恰以故事演绎了民国时期的粤剧红船戏班史,整部历史又分为以广州为主的陆上史与以珠江流域为主的水上史,贯穿往来二者之间的是 “红船”。珠江流域河网密布,早期粤剧班几乎都靠红船生存,红船班是广东梨园最具特色的戏班。粤剧戏班另一个特色便是传播广泛,凡有粤人的地方便有粤剧。书中提到 “凤之影”粤剧女班先后在顺德、高明、南海、江门、梧州、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演出。除却天津、上海,其他地方的演出都不涉及语言问题,因粤语的原因粤剧在北方的传演颇受限制,小说借李睿这个研究粤曲的学者将粤剧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困境说了出来:

我觉得粤剧与许多地方戏,都陷入两难的困境。若想让全国观众接受,就必须采用国语,这样,就会失去地方特色,从而失去地方观众。若想保持地方特色,牢牢抓住讲方言的观众,又难以在全国推广。我认为,粤剧发声,就必须以白话为主,然后在白话的基础上,对唱腔加以改进。地方戏,就得有地方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唱念上。唱念的差异越大,特色就越明显。

《大江红船》与 《船说》关注的共同点在粤剧是否用粤语的问题上,但这是否也是两者最大的差异呢?粤剧在小说中由水路走向陆路、从北方官话中挣脱出来追求本地语言,在 《船说》中将从岸上走进船舱用普通话演绎。红船即将在珠江重现、漫游,此举是延续还是违背了粤剧传统?红船与粤剧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让我们走进粤剧史、红船戏班史,来一次溯本求源之旅。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集的地方。粤剧的历史渊源和形成发展,积淀深厚,既继承了中国戏曲 “以歌舞载故事”的艺术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地人组织的戏班演出,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弋阳、昆山、梆子、皮黄等剧种声腔的基础上,积极汲取流行于广东民间的俗乐和本地土戏唱腔等艺术营养,地方性日益突显,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岭南韵味及风格特色的粤剧。明初,因军旅、官宦、移民等原因,众多外省戏班入粤演出。声腔逐渐流入广东,使戏剧活动蓬勃兴起,随着演出活动的日益活跃,本地人也加入了演出的行列,并开始建固定的戏台。清代中期,本地戏班进一步吸收本地的文化资源,促使外来戏曲地方化,粤剧本地班集结佛山,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早期的戏班,有外江班与本地班之分,外省剧种入粤的戏班,称为外江班;由本地戏曲艺人组成的戏班,称为本地班。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竞争抗衡不断,清道光杨懋建 《梦华琐簿》载:“外江班妙选声色,伎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录酒纠觞,多司其职,舞能垂手,锦每缠头;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久申历禁,故仅许赴乡村搬演。”由于当时广东官府对外江班的推崇和对本地班的贬抑,外江班多盘踞于广东的政治中心城市广州,本地班多以佛山为据点并巡演于四乡一带。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本地班赴四乡演出,多以船为载。因船桅及船身均涂红色,分外醒目,故粤人以红船为本地班之代称,粤伶也被称为红船子弟。明代万历年间,琼花会馆在佛山建立,该馆是本地戏班艺人最早的行会组织,是各戏班聚众酬愿、伶人报赛之所及红船班的集散地。早期粤剧演出中心在佛山,清代乾隆至嘉庆、道光年间,盛况不减。咸丰四年,本地艺人李文茂率红船子弟同天地会陈开所部在佛山、广州等地反清,响应 “太平天国”运动,后进军广西建大成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禁演本地戏,琼花会馆被毁,红船艺人星散。同治七年,趁清廷禁令稍驰,专门管理各戏班 “卖戏”的营业机构——吉庆公所在广州黄沙成立,琼花会馆的行会传统在此延续。光绪十五年,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成立,在它的管理、推动和促进之下,粤剧重现繁荣景象。民国后期,因固定戏院的大量出现、陆上交通的便利、伶人自顾生命安全、河道淤堵严重等原因,红船渐渐退出了江湖。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粤剧本地化的起始点是佛山,长篇历史小说 《大江红船》却把着眼点放在吉庆公所成立以后乃至清末至民国这一时期的广州红船班,从红船戏班史叙述的完整性来看,有缺失与断层之憾。清代嘉庆至民国时期,红船是广府地区戏曲艺人主要的演戏工具。李文茂率领红船弟子起义是粤剧发展史上的节点,它的直接结果是佛山的琼花会馆被毁,粤剧遭禁。一般认为,李文茂起义给粤剧的发展带来重创,但粤剧遭禁恰恰是它成型的关键时期,其中红船戏班功不可没:第一,根据多位老伶工口述,粤剧遭禁以后,由于官府控制不过来,红船还在珠江流域存在着,只不过是远离中心城市,倾向游历于偏远的乡村;第二,为求生存,粤剧遭禁后从城市走向乡村,红船班在游走的过程中融合、吸收了广府民系的语言、风俗、信仰、曲调,培养了大批观众,促使本地班向粤俗化方向发展,为与外江班的抗衡打下牢实的民间基础。粤剧的孕育、形成和传播根植于广府民间的红船戏班传演,而后粤剧发展成中国大型地方剧,成为近现代中外颇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第三,红船戏班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建制,乃基于红船的形制,也是粤剧组织的初始形式,红船戏班在珠江水域演剧过程中形成了广府艺人演戏的形式和规例,成为后来粤戏班建制的基础,红船班的出现及其形制组织的发展促成本地戏曲的成熟;第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红船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粤剧的传播媒介。红船戏班在珠江流域各乡村传演,使本地班进一步粤俗化,民间流行的红船班演出逐渐助推粤剧的形成,并使之得到进一步传播。它在珠江三角洲水域的游历是一个采广府民风、传粤剧乡土本色的过程,为粤剧的形成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红船戏班涉珠江水域赴各乡逐村传演,逐渐形成结构组织、演出形式和内容、管理制度和习俗等充满本土特色的粤剧基本元素,红船本地班进一步粤俗化孕育了粤剧。红船是阐释粤剧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红船不仅是粤剧传演的载体,还是粤剧吸纳粤地地方文化营养并促使其由梆黄戏向粤剧转变的要津渡头。 《大江红船》在红船“传”这方面写到淋漓尽致,“吸”这方面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但作者非常重视粤语在粤剧形成过程中的嬗变。小说中写到粤剧在梆黄戏阶段唱念时兴一半北方官话,一半广州话。粤调的唱念用的是广州白话,音调不是地道的本土南音,而是在吸收北音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唱腔。民国时期,唱念的变化,先是以北方官话为主,后来半官半白,再往后,就以广州白话为主了。大老倌马师曾独树一帜研出马腔,先是在唱念中时不时来几段白话俚语,后来提倡用广州白话念唱,他最先提出粤剧的概念,以粤剧作为广东地方戏的统称。可见,用粤语演绎粤剧是粤剧自我认证的一把钥匙。

厘清了粤剧红船戏班史后,再回头来看 《船说》去粤语化的主张与举措,感觉即将在珠江启航的红船是一艘空心船,它的出现与红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核无关,与粤剧的自我价值守卫背道而驰。这样一艘船,它能行多远?

猜你喜欢
粤语粤剧红船
粤语学堂
红船
雕红船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SINGING THE CHANGES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