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的童年故事

2016-12-08 01:48:22江岸
小康 2016年33期
关键词:永存黛玉宝玉

文|江岸

永存的童年故事

文|江岸

孩子的故事,为什么是文学和电影大师们的最爱?因为它们总能带我们穿越时光,回到最眷恋的时光和回不去的故乡

爱美丽也爱媒体。

闲读红楼,注解人生。

孩子的故事,或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文学和电影大师的最爱。伊朗的阿巴斯那些孩子的故事,打动过全世界的人。《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小妇人》……太多从孩子视角讲述的好故事。那些美好而忧伤、单纯而又丰富的孩子的故事,总是如此迷人,如此意犹未尽。

孩子的书,都是大人写的,就算是写自己的童年,也是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望回去,所以总是在甜蜜里带着惆怅,美好里也带着感伤。就像张爱玲所说:“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红楼梦》也是回望之作、怀念之作。作者刻意把宝玉们的年龄设置在十几岁,因为要营造这种属于孩子的、青春的世界。为此,甚至不得不让宝玉、黛玉们的年龄有点不靠谱。书里说过林黛玉13岁进贾府,说过宝钗过15岁的生日。但他们一年年成长,宝玉仍能够和黛玉躺在一起说笑话,滚到王夫人怀里亲昵。对于早熟而又拘礼的古人来说,这些行为都不符合常理,但这给与了这部书一种纯真的视角,辟出了大观园这样一个单纯又美好的青春世界。

我曾经采访过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导演王扶林,他说要让宝玉、黛玉躺在一起呵痒不肉麻、不色情,对演员的年龄和外貌、气质有严格的要求,当年的欧阳奋强和陈晓旭才能演出干净、纯洁、自然的宝黛。李少红版的《红楼梦》里,“黛玉之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被评论为从“世外仙姝”变成了“天上人间”,除了服装上的裸露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演员没有贴合角色的纯真、干净的气质。

孩子的故事还要有大量能引起人怀旧情绪的细节。像一个极为丰富和细致的年代物品展一样,充满着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细节。《城南旧事》里的驼铃带我们走进作者记忆里的北京南城,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怀旧情结。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故事背景是美国南方古老破败的梅科姆镇。“一到雨天,街道就成了红色的泥塘”。“那时,人们行动缓慢。悠悠荡荡地走过广场,拖着步子在附近的商店进进出出,干什么都慢条斯理的。每天本来是二十四小时,但那时的二十四小时好像长一些。人们用不着匆匆忙忙,因为没地方可去,没东西可买,也没钱买东西。在梅科姆县界以外,也没什么好看的。但对有些人来说,那仿佛是个乐观时期:有人在那不久以前告诉梅科姆县的人,害怕的本身是最可怕的,除此之外,没什么是可怕的。”

这样的描述,只能属于那样一个时代,属于木心所说的“从前慢”。

《城南旧事》里小英子不断朗诵的课文《我们看海去》,还有那首送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都是又优美又悠远的作品,飞升于庸常的生活之上,带我们穿越时光,回到童年、回到最眷恋的那段时光。正是这些“从前慢”的过去时代的氛围,给了这一类孩子视角的小说一种独特的味道。怀旧的、敏感的,以及“再也回不去了”的感伤。

就像作家林海音所说的那样:“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他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远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猜你喜欢
永存黛玉宝玉
风格永存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2-08 12:01:58
在记忆里永存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4
论宝玉之泪
红楼梦学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44
宝玉受笞
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11-23 08:47:48
黛玉讲诗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6
黛玉为什么爱哭?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40
宝玉问路
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01-14 17:47:37
经典永存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6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