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念的变迁及其特点研究

2016-12-08 07:55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观念艺术家

郭淑敏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050000)

艺术观念的变迁及其特点研究

郭淑敏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050000)

艺术是一个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很频繁的词语。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转变,中西艺术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并且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的艺术特点。

艺术观念;变迁;艺术特点

艺术是一个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很频繁的词语。提到艺术,即使不太懂艺术的人,也会说画画、音乐演奏、唱歌、跳舞、表演等都属于是艺术行为。那么,什么是艺术?也就是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呢?当下学界关于艺术的概念,事实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尤其是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出现,艺术的范畴就更加模糊。我们所接触到的艺术,既有像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拉斐尔(Raphael)等创作的造型完美的艺术作品,欣赏这些作品会带我们美的震撼和愉悦。但还有像20世纪初期的波普艺术、达达派艺术等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欣赏这些作品又会让我们产生疑问,这也是艺术吗?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明白这是不同的艺术观念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艺术观念的历史变迁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词源的含义都与技术相关,艺术被认为是一种技艺,对于艺术观念的理解就是艺术即是技术、技艺。但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转变,艺术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一、中西艺术观念的变迁

(一)中国的艺术观念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藝,种也。”艺,是种植的技术,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把某些种植技术称之为“园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要求知识分子必修“六艺”,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指礼节,“乐”指音乐,“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书写文字,“数”指算术。也就是说,“艺”从种植的技能,进一步拓展为多种技能,艺术包含技艺、技术的意思。

随着文化的变迁,之后艺术的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自魏晋时期始,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开始成为一种文化活动。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作诗作画,吟咏弹唱,他们出于自己文人的身份,认为艺术一方面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职责,另一方面也充当着文人“畅神”、“自娱”的高雅文化角色,艺术家的身份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书法家王羲之和画家顾恺之,其身份不是工匠,而是艺术家。并且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其艺术创作目的不再是为封建伦理说教服务,而纯粹就是艺术家抒发了自我对于一段美丽爱情故事的高度认同和赞美,这是一种文人自娱和消遣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那么,工匠与艺术家有何区别呢?我们知道,河北保定曲阳有很多石雕厂,石雕厂有很多工匠,他们都掌握了高超的石雕技术,追求技术上的精准,但并不追求石雕作品形式上的创新,这就是工匠的特质。20世纪初,西方的艺术观念传入中国,并结合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的新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20世纪初,中国艺术界在造型艺术方面对西方“写实”画风的高度推崇,就是中国艺术观念受西方艺术观念影响而发生转变的典型案例。

(二)西方的艺术观念

艺术在英文中写作“ART”,其词源是拉丁语,是“技巧、技术”的意思。这一艺术观念,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B•Michelangelo)是以大理石雕刻为主的艺术家,其身份是隶属于当时的“石匠工会”。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也影响了艺术观念的转变,人性复苏的时代主题,使得艺术家不仅仅满足于自己作品的技术性,更追求作品中能够体现出这一时代精神。因此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艺术创作行为,尽管一方面仍受雇佣者限制,但是已经开始在作品中抒发各自的人文主义理想,达•芬奇喜欢在作品展示人的完美,米开朗基罗倾向于在作品中展示人的力量,拉斐尔则执着于展示人的美。西方的艺术观念开始从“技艺”层面发生转变,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肯定人本身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关于艺术家和工匠,作为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康德明确指出二者的区别,“前者(指艺术,笔者注)唤作自由的,后者(指手工艺,笔者注)唤作雇佣的艺术……”1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出现,艺术的概念再次变得模糊。如达达艺术、波普艺术等,他们不仅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甚至是一种反艺术的观念。他们的作品不注重艺术家高超艺术手法的运用,而直接用现成品,或者用现成品拼贴来完成创作。

综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呢?艺术家罗伯特•梯勒(Robert Thiele)对于艺术的认识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艺术就是一个艺术家所做的事情,2这就是说艺术是某一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方式,艺术其实就是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以特定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就既能够欣赏经典的艺术作品,也能够接受另类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了。

二、 艺术的特点

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具有什么魅力和特点呢?

(一)形象性

哲学、社会科学一般是用抽象、概念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而绘画、雕塑、电影、戏剧、音乐、文学等艺术门类,都是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各个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门类,都会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让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来欣赏。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车辆、船只二十几个,房屋楼宇三十多栋,内容丰富,画法精细,直接描绘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场景,让欣赏者可以直观的看到艺术形象。毕加索的素描《母鸡与小鸡》和《小公鸡》,题材一样都表现鸡,但第一件作品中,为了表现母鸡与小鸡之间的温馨,用笔繁多细密,尤其通过轻柔的用笔,表现出母鸡羽毛的温暖以及安全感;而第二件作品中,在艺术形式上以有力的用笔,描绘出小公鸡羽毛的坚硬,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十分好斗的小公鸡的艺术形象。总之,艺术家为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会选择最适合的艺术形式。

母鸡与小鸡,毕加索

小公鸡,毕加索

(二)情感性

情感性是艺术非常重要的特征。人的情感创造了艺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一方面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会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往往会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倾注了个人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于受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也就是说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就不会有好的艺术作品。中国的美学精神中很早就有“比德为美”的传统,文人喜欢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借山水、花鸟等事物予以表现。如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题材,所谓的四君子,即梅、兰、竹、菊,自宋代始历代画家都有以“四君子”为题材的作品,在相同的题材中表现历代文人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南宋末年画家郑思肖的《兰花图》,艺术家借无根的兰花,来表现个人心中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而十分痛心和漂泊的情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喜欢画竹,在画中抒发自己对于劳动阶层命运的关注和理解,,他说,“吾画兰、画石、画竹,以慰天下之劳人也”,作品中的竹子选择了细劲而有力的劲竹,既表明劳动者生活的艰辛和顽强的生命力,又表达了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审美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既有自然美的形态,也有艺术美的形态。由于造化的力量而存在的一些美的山林,清幽的河湖等,都是自然美的形态,没有经过人类力量的打造。而有些是人类所创造的事物,如一些实用器物或艺术品,其中实用器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而艺术作品则是为了使人精神愉悦的审美形态。经典的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其艺术魅力会持久不衰,这就是艺术作品审美性的体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3。艺术的审美性,既包括艺术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并且二者是统一的。正如罗丹所言,“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4如《拾穗者》,画中的几位劳动女性从服饰和形体上讲,不美,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艰辛劳动者的质朴,是一种素朴美。而老上海月份牌画,虽然艺术形式上追求完美,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美。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法则非常多元化。如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理论是艺术形式美的法则,距今约2400年的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神庙主体由4根洁白的大理石圆柱环绕成一个回廊,强调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它的高、宽和柱间距等都符合“黄金分割”理论5,造型典雅,比例匀称,就是该形式美法则的典型。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师们扬弃传统的形式美法则,开创新的艺术形式美的探索。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流水别墅,其设计理念是追求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建筑应该在人类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联系,能够反映人的需要和环境的自然特色,是有机建筑的主张。按照这一理念,该别墅外形简洁,主体采用块状组合,有雕塑感。两层平台高低错落,与石墙相衬。平台下,溪水潺潺流动。整个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结合,仿佛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注释:

1.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9页.

2.雅各布斯.《艺术和人文》[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3.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4.[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52页.

5.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约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观念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