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群像

2016-12-07 19:36孙占晓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孙占晓

[摘要]在英国电影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虽然出现了许多驰名世界的导演和名垂青史的影片,但英国电影整体的发展状况却几经沉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逐渐掀起了第二次发展的高潮。本文将在充分关注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一脱到底》《奏出新希望》《远方的声音,仍在回响》《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等影片为重点,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两个方面,解读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群像。

[关键词]英国电影;男性;工人形象;丈夫形象;妻子形象

一、英国电影发展概述

19世纪末,一位名叫保罗的英国人拍摄了影片《多佛港的海浪》并在伦敦的奥林匹亚大厅放映,标志着英国电影的诞生。在英国电影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虽然出现了许多驰名世界的导演和名垂青史的影片,但英国电影整体的发展状况却几经沉浮。有评论者认为,英国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由于英国和美国均以英语为母语,所以美国电影进驻英国市场十分便捷,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将英国视为其电影创作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英国电影的首次繁荣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高水准制作的纪录片使英国电影一度走出国门,但这一发展态势却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文反思浪潮所终止。在经历了整个灰暗的50年代后,英国电影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在美国电影进驻英国的同时,许多英国电影人着手开辟了以美国为主的海外电影市场,期间许多英国导演拍摄了向好莱坞致敬的影片并获得了世界多国电影批评家们的认可。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的影片为英国电影的复兴打下了基础,那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国电影就真正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伴随着拍摄视角向大众和平民,甚至是社会生活底层的倾斜和海外资金的注入,许多英国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许多国际重量级奖项。可以说,整个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许多对于英国文艺创作的研究中,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被称为“撒切尔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性,就英国电影创作而言具有鲜明的“后工业”之风,这与撒切尔夫人执掌英国政坛的系列政策具有直接关联。撒切尔夫人是英国第49任首相,也是英国自19世纪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作为英国乃至欧洲的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一直以铁腕政治著称,被称为“铁娘子”。撒切尔担任首相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不利于传统工业发展的政策,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十分强硬,其强硬的执政风格甚至在英国国内演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即使在撒切尔卸任后,这种意识形态依然在很长时间内存续在英国政坛之上并影响着英国的社会生活。总的来说,撒切尔在任期间及整个20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本土电影的发展,但期间所推行的铁腕政治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却为英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对传统英伦风的延续,还能够看到一些新鲜的变化,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英国的传统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中工人在失业的危机中进入了英国社会的中低层,此时的英国电影则将视野投注到这一类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之上,塑造了一系列反叛传统男权思想的男性人物形象。本文将在充分关注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两个方面,解读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中的男性群像。

二、传统工业领域的男性形象

受男权思想的影响,男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的焦点之一,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呈现衰微的发展趋势,女性主导的服务业等行业不断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同时,西方女权运动的不断推进与女权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使女性更加强调对于自我的追寻,这直接影响到了男权在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中,男权的危机直接地体现在影片中男性人物形象塑造之中,透过这些在社会生活中无力实现梦想,在家庭生活中难以树立父亲或丈夫权威的男性形象,观众能够看到嬉笑怒骂中的无奈与悲凉。

正如上文所述,撒切尔时期的强权政治进一步推进了后工业的发展进程,传统工业的衰微使许多工人失业,而这些失业者大都为英国男性,他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经济地位的下降直接促成了他们生活中的男权危机。在上映于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一切正常》中,男主人公名为科尔兰。曾在糖厂工作的科尔兰在结构性失业的浪潮中成为一个只能依靠妻子养活的男人,失业后的科尔兰只能无奈地成为家庭主夫。在同一时代的另外一部影片《凡夫俗女》中也上演了与影片《一切正常》相类似的场景。《凡夫俗女》中的男主人公丹尼失业在家,同时妻子自强自立的表现更使他倍生挫败之感。无论是《一切正常》中的科尔兰还是《凡夫俗女》中的丹尼,他们都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双重危机中难以维系自己作为男性的权威。与上述两部影片同样展现传统工业领域中的失落男性形象的20世纪中后期代表性英国电影还有《一脱到底》《奏出新希望》等。影片《一脱到底》和《奏出新希望》均塑造了游走在社会生活底层的失业男性形象,虽然这些男性人物形象面临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沉重压力,但这种压力却是通过悲喜剧的创作方式表达出来的,这也是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在塑造失业男性形象时的一大特色。米兰·昆德拉认为,较悲剧而言,喜剧能够更加粗暴地展示现实的残酷;著名喜剧人金·凯瑞也曾表示自己出演喜剧的源泉就是悲剧。正如这些文艺批评家和工作者所言,当观众用心地去观看喜剧时,便会感受到喜剧主人公身上难以言说的悲凉。在影片《一脱到底》中,六位男主人公在失业后难以维持生计,从而“开天辟地”般地成为脱衣舞表演者。整部影片的故事虽然是以戏谑的方式呈现而出,但观众却在男性脱衣舞表演者的喜剧故事中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无助与无奈。在20世纪90年代上映的《石雨》中,男性的权威更是被消减殆尽,男主人公鲍勃和汤米几经周折,终于成功地偷盗了一只羊,然而,两个男人却在这只羊羔面前束手无策,不敢宰杀。亚里士多德曾言,喜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均是比普通人差的形象,所以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会使观众产生一种突然荣耀感,从而产生喜剧效果。从这一层面观之,《一脱到底》中的六位男性脱衣舞表演者和《石雨》中的主人公均符合这一理论所划定的喜剧人物形象,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影片在制造喜剧效果的同时将工人失业这一社会背景融入其中,为欢笑之中增添了一抹“不和谐”的悲剧色彩,铸就了名副其实的悲喜剧效果。

在为喜剧效果中融入悲剧色彩的同时,20世纪中后期英国电影在塑造传统工业领域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还在悲剧故事中融入了喜剧色彩,并以此批判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撒切尔时期的铁腕政治。在影片《奏出新希望》中,男主人公们生活在英国的一个贫困小镇之上,小镇支柱产业即煤矿企业的倒闭为小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曾经就职于煤矿企业的男主人公菲尔及他的伙伴们,骤然失业的菲尔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丧失了立足之地,还面临着家庭生活中的困境。为了谋生,菲尔不惜扮演小丑,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工作,菲尔也难以胜任,至此影片将男权的失落展露无遗。但是,《奏出新希望》并没有在男权的失败中走向尾声,而是设置了一个乐队参赛的情节实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逆转,菲尔与伙伴们组成乐队并参加比赛,一路过关斩将的他们终于获得了全国总冠军,而病重的父亲也奇迹般康复,离家出走的妻子也再次回到了菲尔身边。有评论者认为,影片《奏出新希望》的结局设置过于理想主义,故事转折存在牵强附会之感觉。事实上,正是故事中看似不可能的团圆结局映射着现实生活的残酷,在展示男权复兴的希望之光的同时对英国社会进行了隐晦的批判。

三、家庭生活中的男性形象

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中,男权的失落不仅表现在对于传统工业领域男性人物的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于家庭生活中丧失夫权或父权的男性人物的塑造之上。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女性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使男性不再具有至高无上的父权和说一不二的夫权。这些在家庭生活中面临失权危机的男性或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来重塑虚假的权威,或是通过反叛男权的努力来重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

在影片《年轻的亚当》中,男主人公乔伊是一个身份低微的船工,幸运的是乔伊具有英俊的面庞和健朗的体魄,凭借这一优势,乔伊征服了包括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在内的诸多女性。乔伊征服女性的方式并非出众的学识或惊人的地位,而是通过俊朗的外形和超强的性能力。事实上,这一形象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男女在家庭生活或情爱生活中的地位,对家庭中的男权进行了消解。在影片《厨师、盗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男主人公斯派克是一个残暴的丈夫形象,他将自己在掌控生活中的无能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感发泄在妻子乔治娜身上,在斯派克经年累月的虐待、谩骂中,乔治娜不堪其累,与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迈克尔坠入爱河,这一故事情节设置表明了斯派克的强权对于维持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而言并无益处。

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在塑造了家庭生活与情感生活中失去权威的男性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同样以暴虐姿态出现在家庭之中的父亲形象。在影片《远方的声音,仍在回响》中,父亲一直是家庭的霸主,但事实上,这一虚伪的权威仅仅是父亲通过暴虐的专制行为而得来的。在父亲的葬礼上,儿女们的心中并不仅仅是对已逝父亲的怀念,更多的是对于父亲生前所作所为的怨恨,如家庭中的二女儿梅奇就在心里咒骂着父亲生前的“浑蛋”行为,父亲曾经让梅奇在阴冷肮脏的地下室里洗刷地板,为了能够换取参加舞会的金钱和时间,梅奇只能忍受着父亲的暴虐和轻蔑的嘲讽。从《远方的声音,仍在回响》等影片中父亲形象的侧面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通过霸权塑造起来的权威无疑是自欺欺人的,而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中,父亲不再具有担负家族发展和儿女教育重任的责任心,也不再具有和蔼可亲的特性,这无疑证明了他们的暴虐举动的根源就是品行上的无能和权威的丧失。

在上述的暴虐形象之外,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电影中还有一些通过离经叛道的方式重塑自身身份的男性形象。在影片《舞出我天地》中,男主人公比利自幼成长于一个工业小镇中,他逃脱了家庭中和小镇上盛行的工业文化的影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芭蕾舞之途,这一决定受到父亲和兄长的极力反对,但最终比利凭借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考取了皇家芭蕾舞学院,也获得了家人的认可与支持。在传统的男权思想中,舞蹈是专属于女性的,男性从事这一职业是有损男性尊严的行为,但在影片《舞出我天地》中,男主人公对于舞蹈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彻底颠覆了这一二元对立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为男权的复兴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受到了新兴产业的冲击,许多企业和工厂面临着破产和倒闭,从而导致传统工业中的大量男性工人失业,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女性对于社会生活参与度的不断提升。这一转型期的阵痛在英国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撒切尔执掌英国政坛期间,其铁腕政治更是对社会的这一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后工业时代中,男性的权威面临着威胁,而这反映在电影艺术中则是出现了许多失落的男性人物形象,这些失落的男性形象不仅是对历史现实的再现,也承载着后工业时代的全民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