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张 媛,刘文生,冯燕玲,贺春莲,尹玉平,李树林
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患者创伤流行病学分析
张婷婷1,张 媛1,刘文生2,冯燕玲1,贺春莲1,尹玉平1,李树林1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前急救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年创伤患者数据进行ICD-10编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发病率、相对危险度和创伤原因、部位构成比。结果 全年创伤患者共 12 582 例,占总人数25.2%;发病率为 478.5/10万。每天16:00-18:00为高峰时段占11.9%,夏秋季发病7376例,占58.6%;男性发病率为 653.8/10万显著高于女性 290.5/10万,RR为2.25(χ2=1819.128,P<0.001),18~60岁人群创伤病例10 078例,占80.1%(χ2=1141.29,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首位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占28.5%;首位致伤部位是头颅和脑占32.6%;不同性别(χ2=350.151,P<0.001)、不同年龄组(χ2=3696.133,P<0.001)致伤原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市创伤发病率高,呈现出男高于女,夏秋季、中青年人高发,交通事故致伤严重以及头颅脑伤为主的特点,卫计委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针对主要创伤重点培训,有效提高救治水平。
疾病谱;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
创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破坏[1]。有研究发现,创伤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5位死因,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过早病死率,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另外,作为一种“发达社会疾病”,创伤多发生于青壮年群体,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及其潜在健康寿命损失年数远超其他疾病[3]。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给创伤的院前急救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关于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情况的研究报道却极少,本研究对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优化院前急救资源配置,提高创伤救治能力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4-01-01至2014-12-31乌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数据库中所有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共 12 582 例病历信息。2014年乌市总人口数、不同年龄段、性别人口数来自于乌市统计局网站[4]。
1.2 疾病编码及创伤部位及创伤原因分类标准 本次疾病编码根据系统记录初步诊断和主诉等信息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5]进行,对编码为S00-T98的创伤患者分别按部位和原因进行分类。参照AIS-90版[6],将受伤部位划分为11个:头颅和脑、颌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脊柱、上肢、下肢、体表和其他。由于本次资料出现多部位创伤病例,故在此分类基础上,将2个及以上部位创伤患者归为“多部位”。按呼救类型将致伤原因分为10类[7]:交通事故伤、跌倒伤、打伤、坠落伤、刀刺伤、烧烫伤、砸伤、电击伤、挤压伤和其他原因。
1.3 分组 根据乌市2014年年鉴[8],对各年龄段的划分,将本次研究年龄分4组,分别是:≤17、18~34、35~59、≥60。季节划分按照乌市气象局标准,将3月~5月划为春季,6月~8月划为夏季,9月~11月划为秋季,12月~2月划分为冬季。每日时间段按每2小时划分一段,共12段。
1.4 质量控制 上述资料中不包括“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未见患者、中途返回以及公务保障未救治病人的出诊资料;对病历缺失、不完整的资料(缺失大于3项)予以筛除。对于诊断尚不清楚者,追踪入院后进行编码。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发病率(1/10万)、相对危险度(RR)、百分数(%)对创伤发病情况和创伤原因、部位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时间、性别、年龄组间发病率、疾病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全年受理急救电话 251 978 次,为 50 013 例患者提供急救服务,创伤患者共12 582 例(25.2%)位居第一,发病率 478.5/10万。其中男8898例,发病率 653.8/10万,女3684例,发病率290.5/10万,性别创伤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128,P<0.001),男性发生创伤的风险是女性的2.25倍(RR=2.25)。
2.1 人群分布特征
2.1.1 性别分布 表1可见,男性和女性均以交通伤位居首位,在致伤原因分布构成中有明显差异(χ2=350.151,P<0.001)。
表1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不同性别创伤患者在致伤原因中的分布 (n;%)
2.1.2 年龄分布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平均年龄为(42.98±19.5)岁,创伤高发人群是中青年人(占80.1%),平均年龄(35.7±5.3)岁,各年龄组创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29,P<0.001),见表2。
表2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各年龄段创伤发病情况
结果显示,18~60岁年龄组以交通事故伤最多(占比87.6%),≥60岁年龄组人群跌倒伤最多(占66%),各年龄组间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3696.133,P<0.001),见表3。
2.1.3 民族分布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主要以汉族、维吾尔族和回族居多,共12 332例(占98%),各类创伤均以汉族患者最多,维吾尔族和汉族发病率最高,各民族创伤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2,P<0.001),见表4。
表3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不同年龄创伤患者在致伤原因中的分布 (n;%)
表4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主要民族分布 (n;%)
2.2 时间分布特征
2.2.1 季节分布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共7 376例,占比58.6%,其中9月最高共1 334例(占10.6%)。各季节发病率分别为:116.0/10万、144.4/10万、136.2/10万、82.0/10万,季节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358,P<0.001),见表5。
表5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月分布
2.2.2 时间段分布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全天时点分布高发时段为:16:00-18:00,10:00-12:00,18:00-20:00,06:00-08:00时段最低(表6)。
2.3 地区分布特征 通过对各行政区(县)创伤患者分析发现,新市区最多,共3 723例(占26.9%)。除天山区以跌倒伤位居第一以外,其他行政区均以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
2.4 致伤原因分布 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按原因大致为10类,位居前3位的是交通事故伤(28.5%)、跌倒伤(19.2%)和打伤(15%),见表7。
表6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时间段分布 (n;%)
表7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致伤原因分布
2.5 致伤部位分布 经过分析发现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常见致伤部位是头颅和脑(32.6%)、下肢(17.8%)、上肢(13.6%),见表8。
表8 乌市2014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致伤部位分布
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9]。创伤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的、综合性高、协作性强的学科,已越来越多的受到认可和重视[10]。创伤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不同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促进创伤预防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13]。创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一旦发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3.1 结果横向比较 本研究与马宏飞[12]分析的2011-2012年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横向比较显示:(1)患者增多,与两年相比分别增幅16.8%和11.7%;(2)男性和女性患者比值上升,2014年男女比为2.42∶1,高于两年合计比2.29∶1;(3)主要民族患者明显增多,取汉、维吾尔族和回族两年合计均值比较,增幅分别为11.1%、22.4%和51.5%;(4)时间段分布不同,2014年高发和最低时间段分别是16:00-18:00(1 495例)和6:00-8:00(350例),两年合计分别是11:00-11:59(1 244例)和5:00-5:59(310例)。由此看出,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并始终排在疾病谱首位。
3.2 性别与年龄分析 本研究中创伤患者男女比值达到2.4∶1,创伤高发人群是中青年人,与Ifesanya等[13]对尼日尼亚地区以及Mogaka等[14]对肯尼亚锡卡地区的研究结果类似,平均年龄(35.7±5.3)岁和李意[15]研究的宜昌市中青年创伤人群平均年龄(36.25岁)相近,这可能与中青年是社会主要生产劳动力并且也是从事危险性工作的主要人群有关[16],中青年男性是创伤高危人群,承担工作繁重,他们是社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其伤残和死亡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比一般疾病所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
3.3 时间分析 本结果显示夏秋季是创伤发生的主要季节,人们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旅游旺季持续,这与蔡平军等[17]、陈丽冰等[18]的研究略有不同。创伤好发时点与邓卓超[19]、周未林[20]的研究部分相似,呈现3个高峰分别是10:00-12:00、16:00-18:00、18:00-20:00,而16:00-20:00占比达到22.4%,考虑是高峰时段,人流量车流量相对较大,交警工作繁忙只能顾及重点道路,交管部门应加大人力和管控措施,急救站点和医院应做好调配。
3.4 致伤原因 致伤原因中位居前三的是交通事故伤、跌倒伤和打伤。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120万人的死亡与交通伤有关,2001-2003年,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而且每年仍以10%速度递增[21]。交通事故伤是首要致伤原因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22,23],这可能是由于乌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城市交通状况日趋严峻,而人们对交通法规意识不强,加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跌倒伤排名第二位。老年人群在跌倒伤中占比高达51.4%,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并伴有基础病和骨质疏松症,即使轻微摔伤对于他们也及易造成骨折和颅脑损伤,恢复期长且耗费人力和财力。
3.5 致伤部位分析 致伤部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头颅和脑、下肢以及上肢,这与其他地区分析结果有所不同[24,25],与李辉[26]研究的头颅和脑位于致伤部位首位相同。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发生率在60%以上,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7]。这也反映了创伤以交通事故伤、跌倒伤和打伤为主的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以抢救生命和紧急转送为第一准则,缺少充足的信息采集时间,医护对创伤评分系统不熟练,患者伤情不稳定,无法快速对患者做出有效评估,因目前没有系统和人力支持,随访获取患者创伤结局及预后评估有难度,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将做为以后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乌市创伤发生率高,呈现出男高于女、夏秋高发、中青年人群高发、创伤原因和部位多样的特点。与2011-2012年相比创伤患者有明显增幅,应重点关注交通事故伤和老年人群跌倒伤的防治,加大对中青年人群的宣教,集中急救资源,有效调配急救车辆和医护力量。卫计委主管部门应加强专项培训课程,持续提高急救医护人员关于各部位骨折夹板固定、头颅外伤、严重外伤、止血包扎等的现场处理能力,针对性增设气管管理、循环管理和液体复苏、控制止血等专业技术手段的培训,使所有参与创伤评估和处理的急救人员都懂得在创伤体系管理中的通用“语言”[28],深入学习AIS-ISS创伤评分系统,为现场急救快速做出评估、准确分类检伤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姚元章,张连阳.简明创伤救治学[M].重庆出版社,2008:1-5.
[2] Schluter P J,Nathens A,Neal M L,et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J Trauma,2010,68(4):761-770.
[3] 王旭东,袁 华,彭 璐,等.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568-2572.
[4] 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乌鲁木齐市2014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14:103.
[5] Vaartjes I,Hendrix A,Hertogh E M,etal.Sudden death in persons younger than 40 years of age:incidence and causes[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9, 16 (5):592-596.
[6] 程学明,陈维庭.介绍创伤评分的最新版AIS-90[J].中华创伤杂志,1992,8(2):122-123.
[7] 葛魏巍,杨琍琦.8378例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医学,2013, 34(10): 1549- 1551.
[8] 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乌鲁木齐市2014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14:125.
[9] 曹珍珠.创伤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145-2146.
[10] 李虹彦.中国创伤急救10年研究现状回顾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2): 104-107.
[11] 周继红.完善创伤数据库、深化创伤评分和创伤结局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7):577-579.
[12] 马宏飞,肖开提·依布拉音.乌鲁木齐市2011-2012年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 17(12):1380-1383.
[13] Ifesanya A O,Afuwape D,Okoje V N,etal.Unintentional injury outcomes secondary to pedestrian traffic crashes:a descriptive analysis from a major medical center [J].Prehosp Disaster Med, 2009, 24(5): 443-446.
[14] Mogaka E O,Ng’ang’a Z,Oundo J,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road traffic injuries, Thika,Kenya [J].Pan Afr Med J,2011,8:20.
[15] 李 意.宜昌市城区东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2): 286-289.[16] 姜 钰,吴新宝.我国创伤流行病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2):165-168.
[17] 蔡平军,周月琴.重庆市主城区120院前创伤急救情况调查[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4):303-306.
[18] 陈丽冰,于海玲.2010年北京120呼救病种中创伤呼救的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B):1645-1646.
[19] 邓卓超,朱立柏.1728例意外创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186-188.
[20] 周未林,谢 凯.台州市急诊创伤患者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7):67-69.
[21] 林骊仪,陈晓辉,江慧琳,等.广州市2001年至20l0年突发群体事件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 2(6):661-664.
[22] 张在其,孟庆华,孙文会,等.海口市9729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 30(11):1042-1045.
[23] 张国忠,史连国,雷高峰.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 5 (6):536-538.
[24] Rasouli M R,Saadat S,Haddadi M,etal.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and poisoning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Iran [J].Public Health,2011,125(10):727-733.
[25] 张连阳.中国大陆交通事故伤救治体系现状[J].交通医学,2011,25(3):217-219.
[26] 李 辉.浙江省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 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8] 都定元.院前创伤急救进展:新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4):292-296.
(2016-03-02收稿 2016-05-20修回)
(责任编辑 梁秋野)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Urumqi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uma
ZHANG Tingting1, ZHANG Yuan1, LIU Wensheng2, FENG Yanling1, HE Chunlian1, YIN Yuping1, and LI Shulin1.
1.Urumqi Emergency Center Dispatching Department,Urumqi 830054,China;2.Urumq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Urumqi 830054,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hospital firs aid trauma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e-hospital first aid pla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Methods ICD-10 was used to codify the disease. We used Chi-square test and Fisher’s exact test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relative risk (RR) and proportion of the trauma.Results Totally 12 582 trauma cases, occupying 25.2%, were registered in the system and the trauma incidence rate was 478.5/one hundred thousand. The period 16:00-18:00 of a day was the peak, occupying 11.9%, and a number of 7376 trauma cases, occupying 58.6% were found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male 653.8/one hundred thousand and female 290.5/105(χ2=1819.128,P<0.001), and RR was 2.25. The population aged 18-60,occupied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of 80.1% (10 078 cases) among the age groups (χ2=1141.29,P<0.001). The top cause of trauma was road accident(28.5%)and the first site of trauma was head(32.6%). The causes of traum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enders (χ2=350.151,P<0.001) and age groups (χ2=3696.133,P<0.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re is high incidence of trauma in Urumqi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level of male, summer and autumn and young population. Road accidents and head injury are the main causes and trauma sites.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trauma medic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llocation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resources and emergency medical plan.
Pre-hospital disease spectrum; Medical Emergency;Trauma;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目(2015013)
张婷婷,本科学历,医师。
1.83005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调度科;2.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卫生局
李树林,E-mail: 64018799@qq.com
R1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