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小青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和布局特征
文/刘小青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调动相关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局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从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至今,截至2016年7月,国务院已批准建设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尽管各示范区所涵盖的地域面积和目标定位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使命都是: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见表1)。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重构了全球产业与科技竞争新格局。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专业化深入推进,产业和技术分工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展开。金融危机正在催生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仍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移动通信(4G、5G)、物联网、智能电网、基因工程等技术领域受到广泛重视。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未来十年是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然而改革和转变也就意味着必须要承担风险,只有通过反复论证、实践检验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向全国。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条件的“探路者”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形成在局部获得成功并可在全国复制的经验。
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来承担这一“探路者”的角色。当前,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强度最大、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是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全省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6.62亿美元;全省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6的工业增加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因此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一重要“抓手”。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布局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除了区位条件、科技实力、发展潜力等必要因素外,还需从全局出发,契合国家战略发展,形成叠加效应,推动我国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表1 目前已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情况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推动区域创新改革方面,主要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包括要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原则和整体布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
总揽国家自创区的布局,并结合各自创区的定位,可以看到其中对国家战略的深入考量,希望通过政策的叠加来推动综合性、系统性、联动性的改革和创新。
在区域发展方面,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其中,“一带一路”范围贯穿亚欧非大陆,试图链结东亚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及中间腹地国家。若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来看(见表1),除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提出要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外,上海张江、杭州、苏南、武汉东湖、长株潭、成都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都强调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中关村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核心,目前已经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河北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廊坊、保定等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例如,2014年5月成立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中关村海淀园的第一家分园,除了是作为中关村海淀园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通过资源、人才引进,目的也是期望复制中关村创新模式。2015年12月,在“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上发布的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布局,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以“北京中关村大数据技术研发-天津数据装备制造-河北张家口、承德两市数据存储”为发展主轴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这也是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显例之一。
在产业创新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知识经济、鼓励创新创业等都是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主要的发展战略包括“双创”、“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梳理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可以看到,在产业创新方面,中关村提出要打造战略产业策源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上海张江提出要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杭州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山东半岛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沈大提出要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
在促进园区转型,推进产城融合方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接着我国当前大力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和“两型社会”建设。除了产业与城市功能(特别是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示范区还要兼顾生活与生态。如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湖高新区在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明确要求“使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关村从2010年开始推动的6项政策推广到全国,而2013年开始推动有关税收优惠的“新四条”则推广到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6+4”政策。根据批复,各示范区除了享受“6+4”政策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作出示范。一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地方率先深入开展市级改革政策创新。
目前,作为最早设立的两个示范区,中关村推动的先行先试政策已涉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企业投资、融资,以及更加便利的进出口措施等方面;而武汉东湖则在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政府采购、财政税收、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和保税区设立方面,进行了探索。上海张江示范区大力深化行政审批权下放、投融资体制、集成电路保税产业链、生物医药便利通关改革等试点;深圳出台了全国首个《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率先在全国构建了市、区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专员终身责任制等改革措施。
其他示范区结合自身的发展,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其中,部分示范区通过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和目标,走出中关村等先行者的框架,大胆作出探索,如表2所示。
目前,我国在东中西都已布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是我国较早设立示范区且数量较多的区域,17个示范区中有超过半数位于东部地区。而随着中部的武汉东湖示范区和西部的成都示范区设立,长株潭、西安、郑洛新、合芜蚌、重庆等示范区也随之开始不断壮大中西部区域创新示范区的规模,中西部区域的创新链条正在逐渐形成。当前我国正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面布局及区别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完成“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表2 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特色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