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忱,吴学军
(1.超星出版集团上海分公司,上海201103;2.《上海电机学院学报》编辑部,上海201306)
201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将其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计划。所谓的“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然而这并不是两个名词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在此背景下,我国期刊业正进入基于手机等智能终端和基于程序(APP)等服务平台的移动出版发展的新阶段。
移动出版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外,如Elsevier、Wiley等知名学术出版社,以及《Science》《Nature》《Cell》等知名期刊机构都已推出了自己的官方APP;而在国内,目前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尝试主要集中于微信公众平台:有学者做过统计,2015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评审出的TOP 50和120种学术质量提升科技期刊中分别有58%和35%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2],这说明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群对于移动出版还是具有很高积极性的。然而从影响力和关注度来看,目前这些学术期刊公众号的订阅量和使用热度情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归根结底,微信平台面向的是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对于学术期刊这种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其实并不十分匹配;而要推出自己的独立 APP,对于编辑部来讲在运营成本和人员配备上都是不小的负担。基于此,构建一个以鼓励学习和知识传播为宗旨,能够联通作者、编辑、读者,并能实现全媒体全终端传播的智能移动出版平台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无疑是更为理想的移动出版战略。
刊物出版历经纸媒时代、数据库时代,现正大踏步迈入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时代。据调查,95%的移动网民每天都会阅读手机杂志,与此同时,博客、微博、微信、微视、微课等内容丰富而又互联互通的新媒体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周围:从教室、阅览室、图书馆到地铁、公交、商场、咖啡店,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下载信息、阅读电子书、欣赏电影电视、在线学习课程的人群,人们的阅读方式无意间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其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对所获结果的期望值都较过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面对众多信息资源,读者往往希望通过一次查找在单一平台上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资源获取,这样一来,传统期刊的发行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网络时代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高校学术期刊也不能回避这一趋势。
纵观全球,国际著名期刊和出版集团发展迅速,有的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出版的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3],一些学术期刊甚至不再出版纸质期刊,而是形成富有特色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国际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正日益成熟、冲击着中国出版业,对比之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业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不足:
首先,传播渠道过于单一。大部分期刊停留在纸制介质和电子介质的期刊传播阶段,在多种传播介质共存的情况下,未采取多媒介融合的传播方法,这导致一部分有需要的读者无法免费接触到该期刊。更有甚者,一些数据库为了争取学术期刊电子文档版权资源控制权,采取支付更高独家代理费的方式吸引期刊主办单位签署独家协议,导致读者无法免费检索获得与该数据库无协议签订的期刊电子文档,这大大增加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成本。
其次,内容结构不甚合理。“同质化”的现象如今在高校学术期刊上表现得较为严重,刊物自身缺乏特色、刊物之间未能很好地区分,呈现出“小、散、全、弱”的窘况。另外,创新力不足也是学术期刊内容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知识泡沫”的涌现导致期刊质量水平和影响力在逐步下降。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与读者的互动环节过于薄弱。长久以来,学术期刊的服务理念中往往只有“作者”,而没有“用户”[4],因而在传播环节上缺少与读者的互动,没有积极扩展读者源、对读者反馈信息的收集重视不够,使得期刊无法了解传播的效果,读者数量逐渐变少。
为帮助高校学术期刊解决其在出版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读者新的移动阅读需求,“域出版”理念应运而生。
“域”的本意指“疆界” “疆域”,将其引入出版领域,则在此主要指一种内容与问题的边界,即:为特定用户群体提供内容获取服务和问题解决方案,也可以理解为特定内容与问题的知识聚合模块、信息聚合模块。通俗来说:“域”实际上就是对期刊传统编辑出版模式里每期内容的“栏目化”组织方式。
“域出版”是以网络专栏的组织形式,借助互联网出版技术和移动社交手段,对最能体现刊物特色的优质文献进行集合发布。从狭义上理解,“域出版”是指重点针对期刊中优势显著、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栏目进行主题聚类出版。而广义上的“域出版”除了包含狭义范畴内的专栏出版外,还包括与期刊相关联的主题聚类出版,如角色(专家、学者、作者、社长、主编、责编、编辑等)域出版、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域出版、学科(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方向等)域出版、地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省份等)域出版、社区(学术科研界、教学教育界、社会大众界等)域出版等,以及与上述主题交叉融合的聚类出版。
综上所述,域出版本质上是指主题聚类出版。具体而言,就是聚集各行业的出版人和知名专家学者,对于本领域内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针对选题组织文章并进行集中审稿,最后将这些内容按类聚合出版。这种“以智带栏”的模式,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集合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人的“智”、带动不同主题的“栏”,并能在栏目中与读者进行互动。因而通过“域出版”可以实现的,是打造出一个包括专栏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在内的,可以汇集学者、作者、读者,就相关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的移动互动交流平台。
“域出版”中的“专题”,即是以当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献、图片、音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实现的、知识与信息的聚类呈现。具体而言,就是打破传统书报刊的信息组织形式,对资源进行重组,将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某一领域的各类资源集中在一个“专题”名下,使读者可以通过订阅专题集中获得经过筛选和提炼的优质资源信息(见图1)。
图 1 “域出版”中的“专题”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考虑将自身刊物涉及的重点栏目、优势栏目,或是行业专家、著名学者,乃至某项研究或热点话题等等整理开设专栏专题,打破栏目和刊期的限制,集合读者需要的、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做聚类出版,达到凸显刊物特色、促进传播的效果。
如果说“专题”是“域出版”平台中分散的元素,那么“域”就是包含了“专题”,对于特定内容与问题的知识聚合、信息聚合,并人员聚合、思想交流聚合。
这里举例说明一个主题专域的形成过程:首先,将某一行业的出版人(编辑部)和知名专家、学者组织起来,成立“域编委会”;接下来,由域编委会对于本行业当下焦点、热点问题进行判断,策划行业域的主题(如“通用域” “热焦域” “定制域”等);之后,各编辑部梳理集合文章稿件,将其按照主题进行重组,形成不同的行业专题——至此“域”的内容已基本成型,再下一步是由各编辑部人员担当“域管理员”,对专题内容进行初审,再由域编委会进行终审,之后经规范编校,即可将审定内容实时发布至“域出版”平台。
有学者针对“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案[5](见图2)。
图2 学者针对“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案
在这个名为“超云”的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中,专域本身就是一个个学科或问题边界清晰的小平台。从读者界面来看,理论上,有多少个可以划分的学科和问题域,平台上就可以有多少个专域,供读者任意选择订阅。而从工作界面来看,它又由六个子平台构成,可以实现投稿组稿、专家审稿、编辑运营、在线出版、传播互动、学术评价等多项功能。而根据功能的不同,各子平台与专域还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每个专域和子平台均可根据需要分别开设有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的专门入口,实现阅读与工作以及作者、编辑、审稿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来,“域”就可以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出学术传播新秩序。
通过移动和PC并联,并联通其他平台,“域出版”能够实现全终端覆盖,使期刊达到最快速最高效的传播效果。通过全终端数据及时同步,以小组讨论、发消息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读者的阅读学习将不再是一个人的行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将不再存在障碍。
另外,借助“域出版”平台可以实现对于读者的精准推送。通过平台对数据的采集,可以分析出读者群的构成、读者的选文倾向、论文浏览时间、兴趣偏好等特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推荐推送,为读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期刊宏观引领功能和微观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
传统期刊出版遵循以刊名定征文、定稿源的方式和流程,“域出版”则是要打破这种死板的模式:像创建网站栏目一样,由各编辑部自由设立、维护和管理自己的域出版平台,这样一种出版方式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1) “内容为王”与“渠道为先”的深度融合。期刊是反映和引领思想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刊特色栏目则是反映期刊独特的风格与个性、以一定研究内容向比较固定的读者传播专门信息的动态的持久的科研园地。特色栏目的发展仍需以“内容为王”,而特色栏目的数字化建设则必须依托技术平台渠道来实现内容的完美传播。期刊通过借助和融合域出版平台,针对相关论文内容的深度聚类开展专题出版,可以使期刊内容得以即时传播并获得及时反馈,使其“内容为王”的编辑优势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得以保持。
(2) 富媒体形式的多终端传播。域出版平台上的内容不再只是传统纸刊所载的文字、图片,而是整合了包括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互动、语音效果等等在内的多种形式,这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域出版平台,可以轻松实现为海量受众及时提供最新的文献:如特色栏目电子稿每期可通过邮件推送至有潜在阅读需求的读者/作者,再用微信、微博、域出版平台大面积覆盖读者/作者群体。另外,全终端内容完全可以实现差异化,不重复覆盖,各个终端可通过专注自身领域与坚持自身特点来提高栏目的美誉度。
(3) 多屏互动与移动智交。期刊内容可通过域出版平台实现与其他社交媒体的紧密结合,读者可以通过分享、收藏、超链接到其他网站等功能,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和电脑、手机、电视、IPAD等多屏终端进行实时互动、实现移动智交。通过构建社区讨论群组,可以使编辑、专家、读者、作者各施所长,打造知识、经验、智慧与思想交流平台。
“域出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针对解决前文中提出的,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业存在的几大问题。
首先,针对“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域出版”可以在多元平台上发布,也是最适合于搜索引擎的出版模式,不仅适合于PC端传播,更适合移动终端的传播,而移动终端的用户已远远大于PC端。除了拓宽传播渠道,使用“域出版”平台还能帮助提升编辑部的数字经营能力:在积累足够强大的用户黏性后,编辑部可以尝试通过广告收益、发行收益、流量收益、智力咨询收益、情报推送收益等盈利模式,进一步拓宽传播和增收渠道,提升刊物影响力。
其次,针对“内容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域出版平台实现了学科特色聚类,书、报、刊、课程、音频、视频、网络原创等资源聚类,基于全样本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值的大数据分析结论,富媒体呈现界面等,为办刊人聚合专家作者、吸引优质稿源、预测学科趋势、策划重大选题、设置特色栏目等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最后,针对互动不足的问题。通过域出版平台,编辑可以与作者、读者、评审专家等角色进行公开、透明、实时地互动交流,可以主动向作者约取高质量水平稿源,可以对优质内容实现优先、快速、即时出版,可以向潜在目标读者群体大范围、精准推送知识信息、实现目标性、大范围、快速度传播。
在“域出版”的模式下,编辑部只需随时把审定、编辑完工的论文上载到期刊数字出版总平台上的“域栏目”子平台,该论文立即就会被学术界、图情馆界广泛使用的学术发现搜索引擎搜索并报道出来。论文发布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信息成果的阅读使用率得以显著提高[6]。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及时规划实践移动出版方案对于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业界而言是势在必行之举。“域出版”作为为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战略,通过在线出版、即时发布、全终端覆盖、互动智交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出版速度、扩展传播范围,搭建权威、公平、公正的知识交流平台,实现读者移动端泛读和浅读与PC端精读和深读的完美结合,满足读者文献获取和知识发现的智能化需求,最终帮助达成高校学术期刊集合优质稿源、凸显本刊特色、扩大刊物影响力的传播目标。目前,这一出版理念已经落地实施,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千家期刊试水加入“域出版”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域出版”将在开放互动学术传播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高校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新时代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财 ·发 现:“互 联 网+”的无 限 可能[EB/OL].[2015-03-1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3/18/c_127590081_2.htm.
[2]廖艳,魏秀菊.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可行性及功能分析[J].编辑学报,2016(4):114-118.
[3]原业伟.知识产权出版社:新兴出版收入占比 70%的经营秘诀[EB/OL].[2015-10-12].http://www.chuban.cc/cbsd/201510/t20151012_170229.html.
[4]笑雪,蒋变琴.“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编辑融合发展思维[J].泰山学院学报,2016(3):137-140.
[5]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3):66-80.
[6] 李祖平.“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域出版 3521提升工程”的探析与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11):60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