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莲
以记录“当下”记录“历史”——评《大案聚焦:前行的中国刑事法制》
文/王雪莲
对于一本书的关注,有时缘于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评论。记得两年前一个学经济的同事强烈推荐我阅读《大案隐喻:中国2011年最受关注刑事案件评点》时,用了“震惊”这个词描述她的读后感。她的反应促使我重读此书,体会出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案例中读出的是一个当下“不同”的中国。及至拿到《大案聚焦》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看到了当下中国最具典型性的几类刑事案件的全景式记录,如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山东招远“全能神”案、念斌“投放危险物质”案等。这些案件是当前国家和社会治理当中较为棘手、较为困难的部分,而这些案件存在的背景又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对这些案件的处理,也彰显了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进步,对于了解我国刑事司法的发展状况有所助益。
本书作者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式,对这些案件的过程、背景以及法理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对其法制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积极的阐述。正如序言所述:当下中国发生的最受关注的刑事案件,可以用“五反”来概括:反腐、反恐、反邪教、反黑和反错案。在阅读这些案件时,我感到的不是“震惊”,而是“沉重”。
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每一个刑事案件的发生原因,我们看到的可能都是悲剧性的人生经历造成的极端恶果。而立足于某一个刑事案件所推动的司法模式和司法方法的创新,也只能是刑事司法所能弥补的有限的“善后”措施。作为一个渴望安全感的普通公民,我更赞赏本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展开交叉研究,进而从不同维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综合,形成一揽子的治理措施。”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正是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创造。并在千百年后仍然用他们卓越的智慧引导后人去克服西方文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学科式”方法带来的弊端,勇敢地去“缔造一个符合中华文化特质的法治文明”。
本书所遴选的刑事案件及其案件本身推动的制度进步,仅仅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幸运的是,在中华法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虽然无法亲历案件,却可以见证和记录历史。
创业维艰,中国刑事法制走向理想状态的法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我们相信,如今自上而下形成的对法治的共识,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且不可逆转的力量,并将缔造一个符合中华文化特质的法治文明。(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